2012年9月13日,大學生阿桂來到廣東省計劃生育專科醫院人類精子庫,完成自己的第2次捐精,按照最新規定,如果完成所有的捐精程序,他可以拿到5000元的捐精補助。而這個錢數,在不到一個月前,還只是3000元。
提高補助,是國家為了吸引更多男士加入到捐精的行列中來,也是新中國這十幾年調控捐精政策的最直接手段。針對的是全國各地精子庫大規模“精荒”的現實。
2012年9月初,廣東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駱文智之前做客廣東“民生熱線”時,向男性公民發出了捐精邀請。
官員親自邀請市民捐精背后其實是,一方面,近幾十年來民間由捐精引發的經久不息的道德倫理爭議,另一方面,則是國內精子市場的供需矛盾。
90年代這種手術還沒有公開化
官方可以查到的資料顯示,廣東省人類精子庫2003年獲得國家衛生部審批,是全國第一批被準入的人類精子庫之一。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廣東的精子庫就已經存在,并初具規模,“只不過那時候還是計劃生育科研所(下稱研究所),還不叫人類精子庫,也還沒有被國家衛生部批準掛牌。”唐立新說,研究所在那個時候已經開始接收世界標準的精液檢測分析技術。“當時,能做那樣分析技術的精子研究所,在全國都找不出幾家。”
即使像廣東省精子庫這樣的發展順利和先進,但是縱觀其發展歷史,依舊是在倫理爭議中前行。
廣東省計劃生育專科醫院主任級醫師唐立新說,他記得廣東省乃至全國,直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才普遍出現授精方面的手術,不過,因為涉及到科研機構的缺失和倫理道德的爭議,普遍沒有正規的精子機構進行捐精和授精手術。
“所以當時在廣東省,主要是一些民營醫院在搞。”唐立新說,不過那些醫院對精子的來源是非常隨意的,一些醫院甚至不對捐精者進行體檢,地下黑精子交易非常嚴重。甚至有媳婦接受公公或者小叔提供的精子懷孕這樣極端的倫理鬧劇。
另外,廣東地區因為環境因素,一些類似于地中海貧血和g6pd缺乏癥的發病率相比其他地區都要高,當時捐精的人很多都患有這兩種疾病,從而在根源上導致精子的不健康。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廣東省科研所決定規范精子市場,以正規渠道進行捐精和授精手術。不過,當時依然有很多科研人員提出質疑,“例如未來會不會產生倫理糾紛,就是同一個父親的子女談起戀愛,還有通過捐精產生的嬰兒和法律學父親之間的法律和繼承關系等。”
這種爭議在當時持續了幾年的時間,“幾乎整個80年代,我們主要是搞科研,直到90年代,才開始逐漸摸索一些實踐方面的東西。”
唐立新說,他還記得,90年代初,廣東省的一些大醫院已經開始承擔授精手術的工作,但是因為倫理道德方面的爭議,那種手術并沒有公開化。“一些醫院還在打著科研的旗號,鼓勵男人們去捐精搞科研,但是私下里偷偷將那些捐上來的精子給一些婦女做授精手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