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發現,這間小辦公室的四面木墻上,都貼滿了報紙,而且紙張已經發黃,最新的一張報紙上顯示的日期是“2004年9月13日”。“我已經貼了三層了。”今年49歲的陳登祥告訴記者,他已經在這間房住了16年了,因為報紙時間長了漏風,所以每隔幾年,他都在舊報紙上再貼一層報紙。“這間木屋很安靜,這樣,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16年來,雖然有機會搬走,但陳登祥都拒絕了。
“其他老師和學生都搬走了,我反倒圖個安靜。”陳老師覺得,在這種安靜的環境下,他能把工作干好。記者發現,那張簡陋的辦公桌前,貼滿了各種工作安排;書柜整理得整整齊齊;學生的作業本也是整齊地放在桌上,一絲不茍。“他是一個十分細心,而且認真負責的人。”據郭校長介紹,陳登祥工作認真,充滿激情,生活卻一直很清苦。他一直是學校的骨干,目前任學校教務處主任,主管學校教務,所帶班級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郭校長還告訴記者,2008年該校建了新校區,有幾個宿舍空了出來。有人勸陳登祥搬到新宿舍去,但這次又被他拒絕了。他跟校長說:“那邊環境好,讓新來的年輕老師搬進去住吧,這樣他們更能安心在這里上班。而且,這邊安靜,我習慣了!”
因為是木屋,所以夏天陳老師不敢用電扇,怕引起火災。“最難熬的是夏天,太熱。”記者無法想象,在這樣一間空間狹小的小木屋里,沒有空調,沒有電扇,他是如何度過16個酷暑的。但陳老師似乎真的習慣了,“太熱了,就出去散散步,或者到外面乘涼。”
放棄南下打工念頭 專心教書
陳登祥家位于該鎮校場壩村,距學校有8里路。從1986年到1996年,他在村小學任教。之后,搬到關口小學。一開始,每星期他都走著上下班。后來,開始騎自行車。工資待遇,也從最初的每月60元,到每月600元,再到現在每月2100元。“最艱難的歲月已經過來了。”陳老師對記者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里許多人外出打工,有的掙了不少錢回來。那個時候,他也曾動了心思,想辭職南下打工。但一想到離開自己熱愛的教育事業和那么多可愛的學生,他又十分不舍,“我作為一個人民老師,要甘于清苦,工作才能干得更好。”他說,是這種理念讓他一直堅守到現在。
盡管生活清貧,但面對學校的尖子生和貧困生,他總是忍不住伸手幫忙。今年8歲的三年級學生蕓蕓(化名)告訴記者,陳老師看到她家十分困難,便常常給她買作業本和鉛筆等文具。今年10歲的五年級學生萌萌(化名)學習十分優秀,有時候家里來不及給他買文具,陳登祥總是毫不猶豫地為他提供。“這些都是小事,應該做的。”聽到學生們對自己的夸獎,陳老師有點羞澀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