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0月中央政府正式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以下簡稱“營養改善計劃”),撥款160億元用于解決2600萬貧困地區學生“吃”的經費以后,學校的廚房建設便成了進一步落實學生營養餐亟須解決的問題。
如何解決學生營養餐“有米無鍋”的問題?10月28日,來自教育部、衛生部的官員、民間公益機構的代表、營養專家及教育界人士來到北京的福建大廈,共同為解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廚房建設”的問題獻計獻策。
699個試點縣的學校傳來好消息
第一個發言的教育部財務司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處處長周為一開始便為大家帶來了好消息:國家正在進行的“營養改善計劃”目前進展非常順利,699個試點縣的所有學校現已全部開設了學生營養餐。
她用數字進一步證實說,全國學生營養辦有個每月進度報表,是由各縣直接報上來的。今年秋季開學之前,699個試點學生營養餐的縣,覆蓋率已達到95%以上。當時報表的時間是8月15日,“我相信到了10月份,學校覆蓋率應該是百分之百。”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組”項目官員于明瀟,在對項目進行跟蹤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農村學校供餐機制得到了明顯改善。她說,實施“營養改善計劃”以來,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新建了很多學校食堂。以貴州省為例,省政府一次性投入6億元,建立了1萬個農村中小學食堂,基本實現了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作為營養餐項目試點的寧夏,政府投入4億元專項資金改建學校食堂,添置廚房設備和用具,保證所有的農村學生能吃上放心的營養餐。
今年7月,教育部聯合16個部委,對22個省(區)“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了普查,發現開局很好,進展迅速。世界銀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專家深入青海、廣西等地進行考察后認為,中國“營養改善計劃”在短時間內準確地覆蓋了數量如此之大的弱勢兒童,充分證明了中國政府的高效率。
讓孩子吃上熱呼呼的“正餐”是件正事兒
“營養改善計劃”所覆蓋的學校基本屬于西部貧困地區,那里交通不便,加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特殊階段,農村大量留守兒童的主要生活空間基本在學校,因而讓孩子至少吃上一頓像樣的正餐,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
在最近召開的“第三屆反貧困與兒童發展國際研討會”上,全國學生營養辦副主任、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田祖蔭介紹“營養改善計劃”時說,目前全國農村地區學校基本上有三個供餐模式:學校供餐、企業供餐和家庭或個人托餐。據統計,53%的試點學校采用了學校食堂供餐。在先行一步的寧夏,選擇食堂供餐的學校占到了91.4%,企業供餐和農戶托餐的學校各占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