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憋不住了,我才會在學校搞大的。”傅家坡小學五年級學生陳駿馳坦言,家里用的是馬桶,學校的廁所是蹲式的,而且還有很多其他同學在場,實在找不著感覺。除非是出現特殊情況,比如鬧肚子,否則他不會在學校解決大便。
調查中記者注意到,如果說高年級學生排斥在學校解大便是因為不習慣、害羞等心理原因,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則是能力方面的原因,其中有近兩成學生直言“不會擦屁股”。
“我不喜歡在學校解大便,因為蹲得好累。”一元路小學一年級女生娜娜說,“家里是馬桶,坐著舒服,媽媽幫忙擦屁股,我的手也不會弄臟。”
“我還不會擦屁股,在家里都是爺爺幫我擦的。”一年級男生小宇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還是實話實說。小宇說,開學兩個多月了,他從未在學校解過大便,有一次肚子不舒服,幾次感覺“臭臭”就要沖出來了,他使勁憋著,最后一直憋到家里才釋放。
[ 家長 ]
幼兒園專門開課教孩子擦屁股,是否小題大做?記者隨機采訪了60余位家長,其中七成家長表示很感興趣,認為非常有必要,三成家長表示開不開課無所謂,孩子可以在生活中學習。
“我很贊成這個嘗試。”家住唐家墩的陳女士說,兒子也在讀幼兒園中班,每次上“大號”不是找老師,就是請家里人幫忙擦屁股。前不久,她給兒子洗澡時發現其內褲和屁股上都粘著一些便漬,原來兒子在幼兒園解完大便喊老師幫忙擦屁股,趕巧老師要帶小朋友到戶外活動,老師沒聽見,兒子沒擦屁股就跟著跑了。
“如果我能早點關注這個問題,兒子就不會養成那些怪習慣。”從事教育工作的張女士說,兒子18歲了,每次解大便都要把褲子脫光才行,下雪天亦是如此。這個怪習慣與家人的包辦代替不無關系,“一直到上小學,都是家里人幫他擦屁股。二年級時兒子在學校內急,不會擦屁股又不好意思找老師求助,最后出了洋相。后來,盡管兒子學會了自己擦屁股,卻又養成了如廁必脫光的怪習慣。”
[ 老師 ]
“是有點重口味,但十分有必要。”談到開設“我會自己擦屁屁”課程,湖北省商務廳幼兒園園長杜蘊并不覺得好笑。她說,在開展幼小銜接的教學過程中,有小學老師向她反映一個現象:有小學生不會擦屁股,寧可將大便拉在褲子里。一個朋友的小孩已經讀初中了,因為覺得擦屁股很臟,從不親自動手,為避免在學校解大便,強迫自己調整生物鐘,結果被便秘困擾多年。
“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把這些小煩惱帶到小學乃至中學,演變成困擾他們身心發展的大麻煩。”杜蘊說,近年來,幼兒會玩“蘋果”不會啃蘋果、小學生會做奧數題不會系鞋帶、大學生不會洗衣服申請退學的消息時常見諸報端,社會大眾往往把矛頭指向教育。她說,要放手教孩子從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 專家 ]
“學習擦屁屁絕不是小題大做,園方的做法值得肯定。”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梅志罡認為,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培養生存技能的過程,而0~6歲孩子的學習重點是基本生活技能,如:吃飯、穿衣、如廁、交流等等,這些小技能不是天生就會的,需要通過學習、實踐才能駕輕就熟,否則就會形成困擾。
幼兒教育專家、原武漢市教科院學前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彭淑珍表示,在孩子的智力開發與自理能力培養方面,家長往往重視的是前者,于是不少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日益凸顯。這所幼兒園能結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游戲的形式引導孩子學習正確的“擦屁屁”方法,可謂用心良苦。同時,家長也應該重視孩子自理能力以及良好衛生習慣的培養,不要讓“我來,我來”變成孩子的依賴,讓孩子真正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