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的大山里,為了爭搶一個野果,6歲的小男生劉澤一和另一個小朋友打了起來。你一拳我一腳,在進行“格斗”。雙方的父母想上去勸架,都被個頭不高、臉型削瘦的領隊任真勸了回來:“大家不要干預,這樣的爭吵是男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
兩個小娃打了足足5分鐘,一邊打架一邊抹著眼淚。不遠處,任真和很多孩子還有家長在圍觀。平時走路都腿軟、愛摔跟頭、常被其他孩子欺負的劉澤一,“第一次歇斯底里地爆發了”。他的轉變,讓站在不遠處的父母高興得淚流滿面。
任真把兩個孩子拉到一起:“你們很勇敢,能用男孩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時的兩個小男子漢,卻擁抱在了一起。
這就是任真教育孩子的方式。
從2008年開辦以戶外鍛煉、學習為宗旨的“自然成長營”開始,跟著任真進行戶外教育的家庭,已經從4年前的5戶增長到現在的將近6000戶。并且還有很多從西安周邊城市,以及北京、上海過來的小朋友,假期來跟著“任伯伯”到大自然里上課。
這位頂著“陜西戶外聯盟主席”頭銜的61歲老人,現在每年有將近200天的時間,和孩子們行走在秦嶺的大山里。
任真從事戶外運動多年,走遍了秦嶺72個峪口,征服了秦嶺山脈的幾大高峰,徒步穿越過儻駱、褒斜等5條古道。但這幾年,他越來越想著“為孩子辦點事”:帶著他們走進大自然。不僅如此,他還帶著孩子們走訪了秦嶺上100多個寺廟、道觀、教堂,以及國學學堂和隱士的茅棚。
從任真現在的狀態,很難想象他的童年。那時他受困于小兒麻痹癥,“5歲了路都走不穩,跌跌撞撞”,也只能辨認5種顏色和3種幾何圖形。后來,學醫的姨媽教他游泳,父親上班不騎自行車,和他跑步去單位。到了12歲,任真才算恢復過來,當年與父親一起參加了“西安市迎春萬米賽”,成為賽道上唯一一對“父子兵”。
前不久,任真在北京一個“戶外教育”的主題沙龍講這個故事時,下面的聽眾有人小聲議論:“這不就是中國的‘阿甘’!”
任真后來真像阿甘那樣去當了兵,在空軍服役了5年。退伍后,他到當時的西安外國語學院工作,一直沒有停止過戶外運動。如今,每到周末,他都會率領“自然成長營”的孩子,探訪秦嶺山脈。
營里最小的孩子只有三歲半,平均也不過六七歲。一群爸爸媽媽也跟在隊伍里。而有的“老”隊員,比如8歲的雷其諾,有幾次都是自己一個人跟著“任伯伯”出來探險和學習。
上山之前,任真的手成了小朋友們爭搶的“香餑餑”。他粗糙的手掌,總是會牽著幾個孩子的小手。6歲的袁典岳搶不到,一臉埋怨:“你這個任伯伯,為什么不長個尾巴呢?你要長個尾巴,大家就可以一起拉著走啦。”
任真把孩子們帶出來,不僅僅是開展戶外探險。在他看來,“把學校里所有的課融入一門課,這門課就是戶外教育課”。
他特意請來了陜西民俗文化研究院院長、陜西教育書法協會理事劉正懷,作為孩子們的人文知識帶隊老師。這位比任真還要年長1歲的老學者,高高瘦瘦,走在隊伍里,格外顯眼。他每次活動的主要任務,是給孩子們講“三個一”:一個字,一句話,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