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稱為侗族文化大縣的侗鄉黎平,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努力將“待字深閨人不識”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摔跤”、“祭薩”、“續款”及“楊再思文化”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整理、傳承保護下來,并將這些寶貴的民族傳統文化成功地推介給了世界,基本上取到了民族傳統文化軟著陸效應。
在此基礎上,黎平縣開始實施文化軟件設施和硬件設施齊頭并進發展計劃。
在文化的硬件設施發展建設方面,這個縣首先采取對侗族原生態文化軟件設施和硬件設施保護相當完整的侗族村落予以保護、規劃、維修和完善,這些村落主要有肇興、堂安、平善、三龍、述洞、地捫等。其次,加強對傳統的文化硬件設施進行保護、恢復和修善。這些文化硬件設施主要有:肇興鼓樓群、地坪風雨橋、述洞獨柱鼓樓及紅色文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黎平會議會址”等。然后,該縣加緊了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工程。
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該縣建成了農民文化家園5個點;開始實施建設“青少年體育活動中心”;3個鄉鎮文化站已經建成并經過相關部門驗收,5個鄉鎮文化站也相繼建成,目前正在完善手續并準備接受有關部門驗收,另有14個鄉鎮文化站正在加緊施工;該縣巖洞鎮巖洞村、永從鄉九龍村2個侗族大歌傳承人傳習場所建設項目已經啟動。
除此以外,這個縣還完成了省州兩級主管部門下達建設任務的68個農家書屋;全面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通廣播電視涉及面達25個鄉鎮1022個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寨,共建設22197座直播衛星電視接收站,受益農戶22197戶,總投資約1000萬元,10多萬群眾可收看47套廣播電視節目。(黃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