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江在看資料
吳世江是天柱縣石洞鎮擺動村是婦女主任,也是當地有名得侗歌歌手。從2009年起,她與伙伴吳國智、龍恩弟等將群眾熟知的民間故事改編成侗語版電視劇目,借此來推廣和保護以侗歌為代表的民族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隨母學歌
出生于1975年的吳世江生活在一個歌師家庭,她的外婆、奶奶、母親,都是當地有名的歌師歌手。
按理,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吳世江對唱歌應是耳濡目染,不教自會。但恰恰相反,她卻沒有學歌的興趣。
吳世江17歲那年,母親找她好好談了幾次話,老人家當時說得最多的話語是:“妹仔,我唱的侗歌是你外婆、奶奶教的,而你外婆和奶奶會唱的歌,也是她們的上輩人教的,這叫代代相傳,如果你不學,就要失傳…”
母親的話讓吳世江感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她答應母親,從此要把歌學好。
母親教給了她基本的音調,吳世江一學就會。而且她學歌勤奮,做飯時,她的歌聲從廚房里傳來,上山打柴、割草放牛,她的歌聲就從山坡上傳來。
后來,吳世江還能自編歌曲,放牛就編“放牛歌”、種菜就編“種菜歌”,看到娃兒去上學,看到情侶相親相愛,她也都能編成歌曲來唱。
在采訪中,記者讓吳世江哼兩句來聽聽,她唱了一喜一悲的兩個段子。她不僅歌唱得好,而且能很快進入角色。唱喜段時,她聲情并茂,喜在眉梢,進入悲段后,眼淚就出來了…
三個臭皮匠,組成“侗話劇組”
吳世江在天柱侗鄉出名之后,在擺洞小學任教的吳國智老師成了她的“歌迷”,2009年,吳國智找到吳世江談合作事宜。
吳國智也是當地人,他熱愛民族文化,為能把它們都記錄下來,永久保存,他省吃儉用,買了臺攝像機。
吳國智說,民族文化保護工作十分重要,且很迫切,他有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將千百年來流傳的民間故事改編成侗話歌劇并拍成電視劇目。“因為電視劇有故事,有情節,容易吸引人而廣泛流傳。”吳國智說。
村里的退休教師龍恩弟對吳國智的想法大加贊賞,他愿意編譯(寫)劇本…三個“臭皮匠”就這樣走到了一起,組成了“侗話劇組”。
經商議,“侗話劇組”拍攝的第一部劇目是≪梁山泊與祝英臺≫。
龍恩弟很快拿出了劇本,但拍電視需要錢,到哪里找去?吳世江一咬牙,就把自家養的幾頭豬賣了,豬款全部交給了劇組。龍恩弟、吳國智也分別拿出了一個多月的工資,三人總計籌集了1.2萬元“拍戲經費”。
2009年4月,由6名演員和一名攝影師(即吳國智)組成的劇組趕赴黎平縣開始拍攝≪梁≫戲,吳世江飾祝英臺,她笑得自然,哭得真切,哭哭笑笑,都以優美的侗歌表達情感,表演很成功。
同年9月份,≪梁≫戲拍攝完畢,吳國智刻錄了上百張劇目光碟,發給了四鄉八寨的鄉親,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據說,吳世江的母親楊桂紅看到這部侗戲之后說,要不是當初她堅持,一位好演員就被埋沒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