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隊
表演中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的一種復調式,自然的多聲部民間合唱音樂,侗族人的和聲渾然天成,迥然異乎西方之和聲。
而所謂侗族歌隊,類似古希臘歌劇里之歌隊。侗族人的唱歌天賦,更是經過漫長的稻作文化的積淀洗禮,保存千年。其歌聲深情婉轉,宛如天籟。2500年前的《越人歌》,則為漢人翻譯越人的詩歌而來,而越人乃是侗族人的前身。屈原被貶寫下《楚辭》,受西南“百越”民族音樂的影響甚多。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侗族常用的樂器有蘆笙、木葉、彈琵琶、二弦琴(牛腿琴)……等。
大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有的侗寨多達10來個歌隊。對歌、賽歌一般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更為有趣的是村與村,寨與寨舉行對歌比賽活動。那時,男女青年們常常通過唱大歌的這種形式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飯養身,歌養心,”侗族大歌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
貴州黎平侗族歌隊一直是黔東南的驕傲,一群歌技超群的年輕歌手(84-94年生人)帶著琵琶出走貴州,取道懷化,北上北京,散落在各個酒吧咖啡館成為遠離故鄉的打工者。幽遠神秘的侗族大歌成為了青歌賽的冠軍得主,成為了世界非物質遺產文化,春晚的陪襯,黔東南旅游的金字招牌,流行歌手里偽東方的陪襯,民族學學者的工具,但這次他們決心做回他們自己。這是一群有夢的年輕人,帶來的是真正的原生態的音樂,一次野生的、自發性的非商業的演出,缺乏媒體支持,但每一張演出門票都可以幫助他們在北京落地生根。他們的衣裙藍色或者黑色是高貴的顏色,關鍵是歌聲令人驚嘆。歡迎你前來聆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