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黔東南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2000多年前的“且蘭古國”,建都于今舊州一帶。而歷史文化名城鎮遠,置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些歷史給黔東南留下了大量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古建筑。近日,記者走訪了黔東南州文物局,對全州古建筑的分布、保護、開發利用等進行了采訪。
地坪風雨橋
劫難中重生
說起古建筑中的典型代表,黔東南州文物局文物保護利用科胡科長如數家珍:黃平舊州古鎮古建筑群、黃平飛云崖、鎮遠青龍洞古建筑群、天柱三門塘宗祠文化古建筑群、錦屏隆里古建筑群、黎平翹街、黎平地坪風雨橋、黎平肇興侗寨風雨橋、鼓樓等古建筑、雷山朗德吊腳樓古建筑群以及凱里萬壽宮等等。
據了解,在胡科長所列舉的典型的古建筑代表中,一些建筑不僅自身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還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比如黎平地坪風雨橋,它始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其間多次遭遇損毀多次重建修復。
8處國家級文物
青龍洞三次大修
只要有古建筑存在,保護就是一個不能回避的話題。胡科長說,黔東南州歷來十分重視對文物的保護,盡管資金十分困難,但依然在保護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古建筑保護中,首要的工作就是申報文物保護單位。截至目前,州內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近千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屬于古建筑類別的有鎮遠青龍洞、黃平飛云崖、舊州古建筑群、雷山朗德上寨古建筑群、地坪風雨橋、從江增沖鼓樓等。“而在省級文物、州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建筑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胡科長說。
其次,每年都拿出有限的資金對古建筑進行維修。“其中對鎮遠縣青龍洞古建筑群的維修工作做得是非常到位的。”胡科長說,各級政府積極爭取資金,分別在1979年、2004年、2010年對青龍洞古建筑群進行了三次比較全面的維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