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4月13日電 正是春耕農忙時節,貴州群山間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莊稼人忙碌的身影。記者來到麻江縣壩芒布依族鄉,只見田野里片片油菜花開得正艷。趁著好天氣,趕農時的村民們都在搶耕搶播。
“今年我準備種60畝烤煙,如果氣候正常,至少可以收入15萬元。”在公路邊的一塊地里,村民羅世勇正忙著用旋耕機翻耕土地。見到記者,他停下手中的機器說:“這塊地剛收了一季大蔥,現在種烤煙,收割后還可搶種一季蔬菜。”
一年三季的高效農業,這在當地山區是近幾年才有的事。壩芒鄉黨委書記陳正廣說,全鄉平均海拔1100多米,由于山高水冷,氣溫低、日照少,村民過去都是種植傳統的水稻、玉米、洋芋等作物,一年最多種兩季,產出低,增收慢。
利用當地氣候特點,發展以高山冷涼型反季節蔬菜為主的蔬菜產業,成為壩芒鄉調整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突破口。
栗木村黨支部書記陳高明是全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個有高中文化的致富帶頭人,在村里試種胡蘿卜、萵筍成功后,不斷引進適宜當地氣候的反季節蔬菜品種,如大蔥、無筋豆、黃瓜、西紅柿、白菜等。這兩年,通過土地流轉,陳高明每年種植蔬菜幾十畝到200畝不等,收入可觀。
陳高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傳統種植方式,一年最多種兩季,平均畝產值1300元左右;如種植速生蔬菜,一年可種三季,平均畝產值4000元以上,“同是一畝地,產值增長兩倍。”
結構調整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嘗到了甜頭。“去年我種了20畝萵筍,水源好的地塊種了四茬,一年收入10多萬元。”栗木村村民羅開華對記者說,今年他準備種60畝烤煙、40畝蔬菜。如今,反季節蔬菜已帶動周邊4個村1萬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規范化、產業化經營模式,解決了菜農購種、育苗、技術服務和市場銷售等后顧之憂。陳正廣說,目前,全鄉一年三季商品蔬菜種植面積在5000畝以上,除就近銷售外,還銷到成都、重慶、廣州、深圳、湛江等地市場。這個貴州省一類貧困鄉已走上穩定脫貧增收之路。
農民收入多了,村里兩三層的“小洋房”多了起來,各類家用電器和電腦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不少人家還購買了農用車、面包車。陳高明說,現在村民最大的愿望是進一步加大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投入,特別是小水池、機耕道的建設。山區每畝地如建一個30立方米的水池,就能抵抗大旱的侵襲。
當地一些干部和村民說,眼下,各類小型農耕機由于效率高、易操作,越來越受到山區農民的歡迎,但一些幾百畝的小田壩沒有機耕道,距離公路較遠的耕地,一臺稍大一點的旋耕機要請人抬進地頭。而現在村里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干農活的不少是上年紀的老人,如果有了機耕道,農機進地就方便多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