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黔東南州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生產力落后、生產效率不高,村居散落、人口文化素質低、農民增收手段單一、致富能力不強,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黔東南州農村脫貧致富進程。為盡快改變這一現狀,全州各級各部門經過了長期不懈的探索實踐,在廣大農村創造性地開展了“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增強廣大黨員發展致富和帶動群眾創業致富的能力。
二、具體做法
2003年8月,在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成果中,針對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和農民家庭經濟貧困的現狀,黔東南州臺江縣在望虎屯、巖腳村試點實施了“農村細胞發展工程”,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2005年8月,在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臺江縣以老屯鄉列入全省第三批試點鄉鎮為契機,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題,將“農村細胞發展工程”擴大到全縣,并更名為“農村家庭細胞發展工程”。之后,堅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和完善,以農村家庭為單位,在發展種草養畜養禽、民族文化與生態旅游、苦丁茶、金秋梨四大產業的基礎上,結合發展加工、運輸、勞務輸出等產業,制定出適合各個農村家庭實際的經濟發展規劃,確定并實施好發展項目。為便于廣大農民群眾易懂易記,又將“農村家庭細胞發展工程”稱為“農家五個一發展工程”,即“打好一個算盤、學會一門技術、找準一條路子、結好一個對子、爭做一個文明戶”,其核心就是讓每一戶農民至少掌握一門發展經濟的實用技術的“一戶一技能”。
2006年4月,在認真調研總結的基礎上,州委、州政府出臺了《關于深入開展農村“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的意見》,明確了發展規劃、推進措施、主抓機構、考核辦法等,并在臺江縣召開了現場會,“一戶一技能”活動在全州廣泛開展。一是大力培訓農民。按照“農民需要什么、缺乏什么就培訓什么”的要求,依托遠程教育站點、職業技術學校、農民文化技術學校、黨員短期教育實踐培訓基地等培訓陣地,整合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培訓資源,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采取“農戶+公司+遠程教育(學校)”、“基地+協會+遠程教育(學校)”、“一村一品培訓”等模式,扎實開展技術培訓。二是科學引導農民。深入開展“三進三支”、“四幫四促”、干部下基層等活動,派出干部和駐村指導員深入農村以家庭為單位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結合州委、州政府打造的主導產業,根據農戶家庭情況和意愿,一戶一戶地策劃,明確發展項目,確定增收目標,制定實施計劃,只要是能讓農戶掙錢、農戶又愿干的就支持,幫助農村群眾找準增收路子。三是突出特色產業。堅持把開展活動與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結合起來,大力扶持發展以生態畜牧業、現代煙草業、油茶、茶葉、楠竹、中藥材、無公害蔬菜、特色養殖業等為重點的致富項目,并圍繞項目帶動、產業發展等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現場指導,使廣大農村群眾在學到致富技能的同時又有用武之地,加快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四是抓好示范帶動。按照“建點示范,以點帶面”原則,樹立典型,發揮示范村、示范點和示范戶的帶動作用,目前全州建成了州級示范點100個、縣級示范點143個,示范戶達10萬余戶,涌現出了種養類、旅游服務類、民族工藝品加工類等示范村、示范戶,“一戶一業、一村一品、一鄉一特”格局初步形成。五是促進城鄉協調互動。一方面,緊扣本地產業發展組織專業培訓,增強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競爭力,既為工業發展提供了產業工人,又為城鎮擴張聚集了人氣,提升了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另一方面,隨著農村特色農產品不斷涌現,品牌知名度、開發價值不斷提升,特別是農村人口知識水平、勞動技能的不斷提高,吸引了大量城鎮資金投入進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既促進了農村發展,又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空間。六是發揮基層組織作用。落實好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一戶一技能”活動中的職責,采取“支部+協會”、“黨員+基地+農戶”等形式,提高黨員特別是基層黨組織書記的“雙帶”能力,促進黨員帶大戶、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協會帶產業,促進農民素質提升,加快農村產業發展,廣大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