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展“一戶一技能”活動以來,全州農村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全州形成了“施秉太子參”、“雷公山銀球茶”、“三穗鴨”、“從江香豬”、“榕江臍橙”、“丹寨硒米”、“天柱清香型烤煙”、“黎平侗鄉春雀舌茶”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有一定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的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有20多個,超過20%的村形成了具有一定優勢的主導產業,在這些專業村中農民人均純收入最高的達5918元,家庭年收入最高的達100萬元以上。全州農村富余勞動力常年轉移就業在100萬人以上,其中就近就地轉移在40萬人左右。“十一五”時期,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728元增長到3164元,增長率由5.2%提高到13.5%,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大幅度增長。
三、經驗啟示
(一)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主體地位、依靠群眾力量,是推動農村發展的前提。黔東南州“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尊重群眾意愿,符合群眾利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明確農民群眾是“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的主力軍,他們既是實施者,又是受益者,自我發展的熱情很高。如臺江縣“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自2003年以來,先后經歷了“農村細胞發展工程”、“五個一發展工程”,直到現在的“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這是一個不斷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充分尊重農民的愿意,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使創建活動逐步貼近農村實際。
(二)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是推動農村發展的基礎。在“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中,注重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敢闖敢試,徹底改變黨員干部群眾思想保守、觀念落后的現狀,進一步提高了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致富本領,以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把主要精力由過去抓稅費征收、催糧催款轉向搞好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由習慣于行政命令轉變為依靠說服教育、示范服務、民主法制的方法開展工作。通過“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的開展,群眾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信任度越來越高,各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得到明顯加強。
(三)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是推動農村發展的關鍵。在西部欠發達、欠開發地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是工農互動、城鄉聯動、一體推進、全面發展。一是要以工業化、城鎮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堅持不懈抓園區、開發城市,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有力支撐。二是要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工業化,堅持大市場帶大龍頭、大龍頭拉動大產業的思路,走以農促工、以工帶農、雙向互推的路子。三是要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村市場化,圍繞農村土地、勞動力、資本、信息、技術五大要素市場的培育,組織農民參與大市場、大流通,加快農民進入市場的步伐。
(四)突出示范帶動,是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典型示范,讓廣大農民群眾了解“一戶一技能”的科學含義及目的意義,消除群眾認為開展“一戶一技能”活動是又一次送錢送物的扶貧活動的誤解,打消他們的顧慮,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如臺江縣老屯鄉在公路沿線選擇了村級班子健全、具有很強的戰斗力、凝聚力和號召力,村民發展愿望強烈的村作為示范點,選擇有勞動力、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思路清晰、勤勞苦干的農戶作為示范戶,在技術、資金方面給予傾斜,充分發揮黨員能人、村組干部的帶頭作用,創建了4個示范點和500戶示范戶,把示范點建成看有形象、學有榜樣、說有經驗的典型新村寨,起到了較好的輻射帶動作用。
(五)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是推動農村發展的有效舉措。黔東南州開展農村“一戶一技能”活動所遵循的“黨政引導,村組自治,部門服務,資源整合”原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在這樣的機制下,各級黨委、政府既加強領導,又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既緊緊依靠農村基層組織、村組干部和村民,支持他們自主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不搞強迫命令和“一刀切”;既可以組織各部門各單位為實施農村“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搞好服務,多辦好事、實事,又可以將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合力,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六)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作用,是推動農村發展的有力保障。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在開展“一戶一技能”活動中,通過扎實開展“四雙”活動,大力推廣“雙卡”、“六簿”等管理模式,不斷完善黨員“設崗定責”和“黨員承諾制”等一系列制度,把黨組織書記和廣大黨員的工作任務明明白白地展示在廣大群眾面前,既使他們時時刻刻牢記工作職責任務,又便于廣大群眾對他們進行監督,強化了黨員在黨建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廣大黨員特別是黨組織書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自覺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來。(州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