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經濟和農村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業、農村、農民在生產、生活中面臨著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三農”工作中面臨著千絲萬縷的矛盾糾紛。在這種狀態下,“組管委”把一時還難以看清方向的大事、難事交給群眾自行選擇,把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務交給群眾參與解決,切實滿足了廣大組民越來越強烈的民主需求,提高了群眾參與組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根據農技專家的建議,凱里市龍場鎮石龍寨組可栽種50畝優質核桃,但村民因原來有過栽種果樹不掛果的教訓,擔心栽種的核桃見不到效益,于是許多村民都持反對意見。對此,“組管委”認為這“事關村民切身利益,還是讓村民自己作主才好”,于是組織召開了村民大會,通過反復論證后大家的積極性高漲,村民踴躍報名,登記栽種面積達61畝。同時,“組管委”改變了過去組民內部矛盾傳統的治理方式,從“事后組織調解”向“事前自主化解”轉變,發動群眾力量妥善處置矛盾糾紛。如丹寨縣南皋鄉大簸箕組農戶有了糾紛,通過“組管委”的解決,及時把問題處理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多年沒有發生治安和刑事案件,切實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推廣“組管委”以來,群眾自我化解內部矛盾的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
按照“組策組民定、組務組民理、組事組民管”的原則,各試點村(組)成立了組務監督工作小組,建立了民主評議、財務管理、組干部任期、離任審計、組務公開等制度,定期向組民或組民代表通報組里的重大情況,把組管委成員置于群眾監督之下,確保了村民代表議事民主、村務和組務透明公開,村民的知情權、監督權得到有效行使。“組管委”堅持一周通報一次組管委成員會議內容,有的每月公開一次組里“一戶一技能”創建情況,有的每季度通報一次黨員、組干、組管委成員結對幫帶農民情況,每半年或一年公開一次組管委成員考核情況,很好地落實了組民的監督權,增強了組級工作事務的透明度,化解了工作決策的“神秘感”,推進了“組管委”與組民以及組民之間的理解與和諧。如大多數“組管委”在落實農村危房改造、農村低保及救災救濟錢物方面,都采取了由“組管委”委員提議,管委會討論然后公示公布接受群眾意見,最后決定分配方案的辦法予以落實,試點組幾年來沒有因分配不公出現上訪的現象。
另外,一些法律政策覆蓋不了的事項,“組管委”組織群眾討論,以契約的形式加以規范。如臺江縣臺盤鄉街上村實行了由戶代表輪流監督村寨防火安全的措施,大大降低了火災發生。凱里市季刀村“組管委”針對農村濫辦酒席、增加群眾負擔的問題,組織群眾討論,形成了婚喪才能辦酒、其余一律不辦的規范,有效地抑制了濫辦酒席之風。
總之,開展“組管委”試點工作,實現了“村官虛治”到“村民自治”的轉變,把農民從政治上組織起來,使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得到了公平公正的落實,把群眾從經濟上組織起來,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提高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本領,大力化解了村寨之間、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促進了和諧穩定。“組管委”模式引起了省、中央各級媒體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重視。貴州省第四輪農村改革試驗試點工作會議確定把凱里市“組管委”模式作為全省農村改革試驗試點課題之一,凱里市石龍寨被命名為貴州省農村黨員短期培訓實踐基地。2008年9月,全國改革開放和欠發達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論研討會在黔東南州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參觀了凱里市石龍寨“組管委”后,評價“組管委”模式是中國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大創新、一大發明、一大創舉。
三、經驗啟示
(一)基層民主也要適應不同的發展階段,黔東南州16個縣市就有14個貧困縣、450萬人口中有180萬貧困人口,尚處于解決溫飽、向小康邁進的起步階段,農民關心的還是切身的利益和身邊的事,以村民組為單位的“組管委”切合了這樣一個實際,農民就有了參與村務、組務管理的積極性。
(二)以民族、宗族為紐帶的習俗組織在“組管委”中得到了包容,民主議事、少數服從多數是各民族都可以接受的原則。這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和諧,抑制宗族勢力的破壞性。
(三)解決“三農”問題的途徑有很多,但把群眾從政治上、經濟上組織起來,煥發農村內生活力,修復農村內在秩序,克服依賴思想,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才能更好地承接中央、省、州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持,讓農村在和諧中發展,在發展中求得更高層次的和諧。這是最為基層性的工程。
(四)“組管委”試驗通過擴大黨內民主,發揚基層民主,既保證了黨在農村基層的領導,又落實了農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從而使農村群眾真正成為脫貧致富和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有效地促進了基層善治。(州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