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省科協第七次代表大會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及所屬團體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科技工作者服務、加強自身建設的工作職能定位,明確“圍繞中心、服務跨越,搶抓機遇、創新發展,搭建平臺、合力推進,突出重點、打造精品”的工作思路,不斷拓展工作領域,創新工作方法,形成了以集聚才智、學術交流、科學普及、人才舉薦、決策咨詢、組織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科協工作格局,全面開創了貴州科協事業的新局面。
創新發展 五年成就
凝聚高端智力 服務后發趕超
五年來,省科協前瞻布局、奮發有為,著力為我省后發趕超提供智力支撐。
——舉辦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發展研討會等高端論壇。2010年7月,省科協會同黔東南州委、州政府,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以及中國生態學會等14家全國學會,在凱里市舉辦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發展研討會。會議形成將黔東南州設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的《專家建議》,經十七位兩院院士簽名后通過中國科協上報黨中央、國務院,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促進了國家支持我省加快發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2011年6月,省科協舉辦貴州工業強省十大產業院士專家論壇磷化工專題活動和領導干部與院士專家懇談會;2011年8月,舉辦貴州工業強省院士專家論壇暨引聘科技專家活動,聘請了全國188位知名院士和專家為我省工業強省十大產業科技思想庫專家。與會院士專家與貴州企業家和科技工作者圍繞貴州工業強省技術需求和相關產業發展進行專題研討,12位院士專家與貴州有關企業簽訂技術合作協議。
——組織院士專家為黔服務,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2010年7月成立我省第一個政府主導型的“黔東南州院士專家服務中心”,首批聘任16位兩院院士和23位專家。多位院士專家與凱里學院和部分企業達成技術合作與技術支持協議,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或合作開展科技攻關;引進蘇州高科技企業到黔東南投資;建立了凱里苗藥研發基地和黔東南生物質燃料研發基地。目前,經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省科協授牌成立的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已達32家。
——建立凝聚智力、吸引人才長效機制。省科協2010年建立了“貴州工業強省十大產業科技思想庫”,目前入庫專家已達244人,其中包括23名院士。貴州省科協與10家全國學會及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簽署了合作協議。為落實國發2號文件大力開展“院士專家援黔行動計劃”的要求,省科協研究制定了《院士專家貴州行活動方案》,為我省引聘院士專家建立了工作制度。為聚集海外科技與人才資源為黔服務,2012年7月,成功舉辦了“中國科協2012年海外智力為國服務研討會暨聯席會議”,建立了“海智計劃”貴州工作基地,聘請18位海外知名專家為基地首批科技專家,15個海外科技團體與省科協簽署合作協議。2012年6月,省科協在北京成立了“貴州工業強省科技思想庫暨院士專家貴州行動北京工作站”,作為在北京引聘科技專家的“橋頭堡”。2012年7月,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中國科協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協與貴州省政府在貴陽簽署了《關于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合作協議》,形成了中國科協從三個大類13個方面支持貴州加快發展的制度性文件。
繁榮學術交流 促進科技創新
五年來,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和所屬學會,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為導向,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促進貴州與國內國際及港澳臺地區的學術交流和民間科技交流。舉辦了貴州省科技創新論壇、貴州高效有機農業論壇、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貴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綜合防治高峰論壇、貴州省博士論壇、貴州省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論壇等重點學術活動。五年來共開展論壇、學術會議、學術報告會、專題講座、論文征集等各類學術活動1300次,參加人員近10萬人,交流學術論文11500篇,出版學術期刊37種,刊發論文逾30000篇。2008年和2010年,省科協先后舉辦26期學術講壇和學術沙龍。大力支持省級學會學術活動,舉辦了碾壓混凝土大壩國際學術會議等學術活動,參會海外專家1000余人次。為加強與港澳臺地區的民間科技交流,舉辦了第六屆海峽兩岸休閑農業發展學術研討會等活動。五年來,在全省共組織38個科技專業團組,344人次赴歐、美、澳等國及港澳臺地區進行科技交流;共接待海外及港澳臺科技專業團組14個,科技人員來訪103人次。
加強科技扶貧 致力科普惠農
五年來,省科協通過組織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組建科普(惠農)專家服務團,努力把科技資源引向農村,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截至目前,全省有118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71個農村科普示范基地、69名農村科普帶頭人和3個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得到中國科協、財政部表彰獎勵,共獲獎勵資金4275萬元。2008年省科協創建“科技致富二傳手培訓工程”項目,項目實施以來,投入資金595萬元,組織實施項目119個,培訓“二傳手”6000余名,通過“二傳手”再培訓周邊群眾30余萬名。五年來,省科協還投入資金436萬元,組織實施科技扶貧項目238個。銅仁市科協組織開展“科技普及進村”惠農活動,組建惠農服務隊12個,建立惠農服務站322個,近10萬農村群眾接受科技培訓和科技咨詢服務。
積極建言獻策 服務科學發展
五年來,省科協積極組織開展建言獻策活動,通過決策咨詢工作將智力優勢轉化為科學決策。為助推平塘縣農村產業發展,省科協組織專家編制了《平塘縣大塘鎮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規劃實施三年多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2008年,省科協所屬省級學會圍繞經濟建設,發揮智力和專業優勢,在科技咨詢與承接政府職能上創造性開展工作。參與編制完成《貴州省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書》、《國家中藥發展十二五規劃》、《貴州省“十二五”農業發展規劃》等課題,共完成政府交辦課題105個。市(州)科協及所屬團體組織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圍繞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學術研究和理論探討,為轉方式調結構服務。如貴陽市科協組織專家學者開展《貴陽市“兩湖一庫”流域水源涵養林碳匯效益補償研究》等科技軟課題研究。六盤水市科協組織開展了“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等專題研討。黔東南州科協舉辦黔東南苗侗醫藥產業發展論壇,提出了加快苗侗醫藥產業發展的建議書。黔南州科協聯合有關部門對黔南烤煙綜合標準體系進行審定,提高了全州烤煙生產的科學化水平,促進了烤煙生產的發展。
全面實施《綱要》 提升公民素質
五年來,省科協始終牢牢把握提高全民科學素質這一根本任務,不斷創新科普工作載體,拓展科普工作領域,大力推動科普事業發展。
一是積極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實施,全民科學素質得到有效提升。在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省科協的努力推動下,省、市、縣三級均建立了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省直工委從2010年開始,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納入省直機關年度目標績效管理考核內容,進一步促進了《綱要》工作的落實。五年來,各級財政普遍加大了科普經費投入,省財政撥付省科協的科普專項經費逐年大幅度增長,從2007年的200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1060萬元,五年增長了4.3倍。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意見》,省科協牽頭編制了《貴州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由省人民政府發布實施。在全省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全民科學素質主題活動蓬勃開展,科普基礎工程建設有序推進,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成效顯著,聯合協作機制初步建立,社會化科普工作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我省《綱要》實施工作順利通過了國務院辦公廳督查組的督查,得到充分肯定。第三次貴州省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2010年我省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54%,比2005年的0.61%和2007年的1.1%有了較大提高。
二是精心打造科普工作品牌,主題科普活動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全省科協系統積極開展面向基層、貼近生活的科普活動,圍繞多個科普主題,通過多種形式,積極組織開展“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科技三下鄉”等主題科普活動。組織科普專家報告團深入基層作科普報告及講座8853場。聯合有關部門舉辦全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參賽青少年達150萬人次,近千人次獲獎,并組隊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共有178人次獲獎;采取不同形式,深入市(州)縣培訓青少年科技教育輔導員,努力提高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2009年至2012年共培訓3000余人。為展示資源大省風貌和立足科普職能,2011年9月,省科協聯合省國土廳、省地礦局、中科院地化所在貴州科技館舉辦了“高原寶藏、工業之花—貴州礦產資源科普展”。展覽歷時兩個月,觀眾達4萬余名。貴州科技館創辦了每月一期的“科普大講堂”,內容貼近百姓生活,受到廣大群眾普遍歡迎。遵義市科協2010年組織開展“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改變由我”系列活動,舉行低碳生活萬人簽名和節能環保產品義賣、編印低碳生活宣傳資料、編制《遵義市低碳經濟規劃》等。黔東南州科協深入開展“科普四進(進農村、進校園、進社區、進機關)”活動,舉行活動2000多場次,受益群眾達200多萬人。五年來,全省科協系統共舉辦主題科普活動10226次,發放科普宣傳資料1914萬份,參與公眾1360萬人次。
三是不斷加強科普陣地建設,基層科普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五年來,先后有38個縣(市、區)榮獲“全國(省)科普示范縣(市、區)”稱號,占全省88個縣(市、區)的43.2%。創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17個,省級科普教育基地25個,省級科普示范社區26個。我省現擁有省級科技館1個,市級科技館2個,其他各類科普場館24個。科普惠農服務站132個。2006年8月建成的貴州科技館作為我省目前唯一綜合性科普場館,開館以來共接待觀眾130余萬人次。2012年7月,根據省政府要求,貴州科技館主題展廳免費向社會開放,已成為我省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重要陣地。全省配備科普大篷車27輛。安順市、黔西南州開辟《科協科普大篷車》電視欄目,在政府網站開設科普專欄節目等,推動科普宣傳實現社會化、常態化。五年來,全省科普大篷車累計活動達3200余次,服務群眾120萬人次。
四是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工作取得新進展。以推動形成社會化科普工作格局為導向,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和資源參與科學普及。2010年起,省科協在全省范圍開展“百萬公眾網絡學習工程”活動,各市(州)縣共設置“免費閱讀站點”401個,引導公眾運用“貴州數字圖書館”進行學習,貴州數字圖書館訪問量由2010年的600余萬人次上升到2011年底的2000余萬人次。
健全表彰機制 激勵科技人才
五年來,省科協始終牢牢把握把科協建成科技工作者之家這個基本要求,以科技工作者為本,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
省科協會同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開展了“貴州省優秀科技工作者”、“貴州省青年科技獎”評選活動,共表彰優秀科技工作者和青年科技人才137人。省科協開展了三屆“貴州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評選,共有181人次獲獎;設立了“貴州省科協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獎”、“貴州省科普工作先進獎”,表彰獎勵機制進一步健全。五年來,我省共有20位優秀科技工作者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全省科協系統共表彰獎勵優秀科技工作者和科協工作者6093人次。
為展示我省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業績和精神風貌,省科協聯合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及當代貴州雜志社編輯出版《貴州省青年科技人才風采錄》畫冊專刊,對歷年來榮獲“貴州省青年科技獎”的青年學術和科技帶頭人進行廣泛宣傳。2010年以來,為把反映老科學家學術成長經歷的重要資料保存下來,拍攝了馬克儉院士、李桂蓮研究員、徐采棟院士和侯國佐研究員的系列電視專題片,并在貴州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
加強自身建設 夯實工作作風
五年來,省科協始終牢牢把握加強自身建設這一基礎性工作,自加壓力,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奮力開創我省科協工作新局面。
一是基層黨建工作取得新成效。認真落實黨組抓基層黨的建設工作責任制,圍繞“科學發展從我做起”主題,積極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組織所屬省級學會開展第三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積極指導和推動省級學會建立了32個黨組織。深入開展“四幫四促”和“處長下基層”和“幫聯駐”活動,先后派出近20批次干部分別赴貞豐縣白層鎮、威寧自治縣迤那鎮和余慶縣8個鄉鎮開展系列幫扶活動。投資近100萬元在白層鎮白層村打造我省首家省級“科普示范村”,投資80萬元在迤那鎮建立科普綜合活動站,投資數百萬元在掛幫縣余慶縣實施20個幫扶項目,投資10萬元在長順縣敦操鄉等鄉鎮建立鄉干部網絡學習站點,科協工作在關注民生、服務基層方面出現了新氣象。
二是科協組織建設取得新進展。根據中央書記處關于“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協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密集,科協組織就要建到哪里”的指示精神,不斷加強基層科協組織建設。截至2011年底,省科協所屬省級學會共127個,學會會員約9萬人;獨立建制縣級科協達到86個,企業科協223個,高校科協3個;街道科普協會97個,鄉鎮科普協會928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4635個。為扎實開展引聘科技專家工作,2011年12月,省科協成立院士專家服務中心。
2010年,建立了《省科協常委聯系縣科協工作制度》,省科協常委資助基層科協資金112萬元,協調解決項目資金1283萬元,指導專業技術培訓132次。制定了《關于加強提升縣級科協工作能力試點縣工作的意見》,確定威寧、平塘、麻江、貞豐和余慶5個縣為試點縣,采取項目傾斜、經費資助、業務培訓和指導等方式,提升其工作能力。
三是科協干部的思想作風有新轉變。為建設“學習型科協”,省科協先后與貴州的高等院校和清華大學聯合舉辦較大規模的市(州)縣科協主席、學會及企業科協秘書長和機關干部培訓班,科協干部理論素養得到有效提升。省科協黨組先后榮獲省直機關工委“抓基層黨建工作先進黨組”、“學習型領導班子”榮譽稱號;2012年7月,省科協領導班子被省委評為省直機關“十佳領導班子”。五年來,全省科協系統百余位黨員干部職工分別被各級黨組織評為學習型黨員、科協系統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省長趙克志高度重視科協工作。圖為2012年7月11日,趙克志與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黨組書記在貴陽簽署《關于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合作協議》
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顧久(前排中)、貴州省政府副省長謝慶生(前排右)、貴州省政協副主席謝曉堯(前排左)出席“百萬公眾網絡學習工程”活動啟動儀式
貴州省科協主席歐陽自遠院士在農村科普基地考察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與貴州百花藥業集團代表簽署合作協議
“黔東南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發展研討會”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