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黔東南州委、州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原生態苗侗文化國際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州”為目標,按照“集中力量突破北線、加快速度建設南線、創新拓展提升中線”的總體要求,緊扣原始自然生態、原生民族文化、原貌歷史遺存“三原”文化資源,著力在資源魅力元素與現代審美訴求上做文章,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旅游營銷方式,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著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以“美麗回答一切”的巨大張力,使黔東南以靚麗姿態從“多彩貴州”中脫穎而出,成為原生態文化的天然寶庫,成為返璞歸真、吸引世人的美好家園,“苗鄉侗寨,心靈家園”“苗疆福地,侗歌天堂”旅游形象知名度、聲譽度不斷提升,打造和凸現了“千戶苗寨西江”、“歷史古城鎮遠”、“魅力侗寨肇興”、“槍手部落岜沙”等原生態黔東南文化旅游名片,在規劃與部署并行、保護與開發并進、內宣與外宣并舉“三駕馬車”的強大拉力下,使原生態黔東南這個“人類疲憊心靈的棲息地”旅游逐漸升溫,實現了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換,旅游業帶動效應日益顯現。 “十一五”以來,全州旅游接待5783萬人次,年均增長37.86%;旅游總收入401.65億元,年均增長44.43%。2011年,全州接待游客人數2374.8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87.29億元,分別比“十五”期末增長686.06%和972.22%。
重特色 凸優勢
黔東南州集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于一體,是貴州省東線旅游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被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確定為“返樸歸真、回歸自然”旅游首選地之一和十大民族文化保護圈之一。黔東南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素有“百節之鄉”、“蘆笙故地”、“歌舞天堂”的美稱,被譽為最大民俗博物館。
借貴州大興旅游經濟天時地利之勢,突出生態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大力發展以西江為代表的環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區,以肇興為代表的侗族文化旅游區,以鎮遠古城、舞陽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和山水風光旅游區,以凱里、麻江下司為核心的凱麻休閑度假和戶外運動旅游區,以黎平翹街紅色旅游區為代表的紅色旅游和生態旅游,樹立“多彩原生態,秀美黔東南”旅游形象,在海內外聲名鵲起,成為貴州旅游的又一張名片。
旅游業在該州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州委、州政府對旅游業的高度重視和旅游產業地位的提升。2008年進一步提出“建設黔東南原生態及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奮斗目標,制定了“四圈一區”產業發展規劃。2011年以來,對黔東南旅游總體規劃進行修編,圍繞“生態·文化·旅游”主題,以項目撬動品牌建設,著力打造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和特色文化產業群,編制了《黔東南州“十二五” 旅游規劃》、《黔東南州旅游目的地規劃》等系列重大規劃,初步形成麻江下司、鎮遠舞陽、雷山西江、凱里三顆樹、臺江施洞、劍河溫泉、鎮遠鐵溪、錦屏隆里、黎平肇興等旅游特色城鎮,鄉村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經濟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強規劃 促發展
近年來,全州上下發展文化旅游,在大力推進“旅游活州”戰略方面迅速形成共識,重視旅游、發展旅游的氛圍越來越濃,明確提出了把大力發展旅游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引領第三產業發展的先導產業來抓,依托旅游資源優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宣傳推介力度,擴大區域合作,改善旅游發展環境,提高旅游服務質量,使旅游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按照“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并舉”原則,十六個縣市全部完成規劃,完成重點景區建設性詳規及一批專項規劃,基本形成三級規劃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批支撐旅游發展的項目,對有序開發建設旅游產品和接待設施提供了基礎。十一五以來,全州20個重點景區景點共投入資金近50億元用于二次開發。
“十一五”期間,該州實施旅游公路建設工程達到1165公里,開通了黎平機場,三板溪通航通游,一大批連接旅游景區,鄉村旅游區的公路得到擴建,旅游通達能力得到提高。2010年編制了《黔東南州旅游路網規劃》,“十二五”開局之年,四條高速公路、一條快速鐵路、一個支線機場等重點工程同時建設,隨著“兩高一快”的開通,將為該州旅游業大發展夯實發展基礎,提高發展后勁。
為改善旅游環境,加快標準國際化步伐,提升旅游行業管理服務水平,不斷完善符合國際慣例、國際認證的質量標準化體系,《鎮遠古城、西江苗寨旅游服務標準》納入國家標準委2012年服務標準重點推進項目。
圍繞“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的發展戰略,出臺了《關于加快黔東南州旅游業發展的決定》《黔東南州實施旅游活州戰略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把大力發展旅游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引領第三產業發展的先導產業來抓,全州發展旅游的氛圍越來越濃。特別是重點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得到進一步加強,使旅游服務功能日臻完善。通過電視、報刊、廣播、網絡媒體、制作宣傳光盤、編印畫冊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立體式宣傳優勢旅游資源,多視角、多角度挖掘、展現和推介了黔東南,拓寬了客源市場。
旅游興 三產旺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客流、人才流、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技術流的快速增長,在擴大消費、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勞動就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日趨增強。全州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旅游接待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星級飯店、旅行社、景點景區、鄉村旅游示范點、旅游商品生產企業、旅游購物中心、旅游車隊、旅游娛樂設施、美食街等旅游服務設施日臻完善。截止目前,全州具有一定接待規模的賓館酒店198家(其中星級旅游飯店48家),床位17520個,餐位16310個;定點旅游餐飲2878家,餐位143900個;旅行社23家;旅游商品生產企業220家;旅游運輸1562戶;旅游定點購物商場31家;旅游娛樂單位406戶;從事鄉村旅游12488戶;全州旅游從業人員260992人;有旅游車輛 50輛。黔東南州凱里好花紅、太陽鼓侗族刺繡等70余家旅游商品企業如春筍般崛起,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收到了“點石成金”的成效。
隨著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該州原生態民族文化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該州成為一個豐饒的文化家園,成為該州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目前,全州確定重點旅游文化村寨有108個,鄉村旅游成為當前改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至2011年,全州有鄉村鄉村民居接待戶6452戶,鄉村旅館380家,鄉村餐館579家,鄉村手工藝作坊5631戶。2011年,全州鄉村旅游接待697萬人次,旅游收入30.06億元,占旅游收入的35% ,現全州鄉村旅游直接從業人數達4.1萬人。今年1—8月,全州共接待游客2646.7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63.35億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0.42萬人次。雷山西江、麻江下司、黎平肇興、從江小黃等成為鄉村旅游扶貧成功模式,鄉村旅游成為該州當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成為最有效的扶貧手段和推進農村建設的有力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