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消息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牛大場鎮太子參種植和經營大戶陳海江,近年來靠種植和經銷太子參,年純收入過百萬元。在施秉縣,僅去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6萬畝,產值4.8億多元,2011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中1/2以上收入來自中藥材,依靠中藥材收入百萬元以上的農戶就有40多戶,中藥材種植已經成為施秉各族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陳海江是1997年開始種植中藥材太子參的,當時種植8畝,賺了4000多元。2000年開始,陳海江在種植太子參的同時,在政府幫助下成為經紀人。他的倉庫里還存有部分商品太子參,“要銷到3月份”。
據施秉縣科技局局長周家剛介紹,施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中藥材種植及產業化發展,采取走出去、引進來、企業加基地加農戶等方式,與科研院所緊密合作,“施秉太子參”“施秉何首烏”“施秉頭花蓼”三個品種通過了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的國家GAP認證,成為全國唯一有三個中藥材品種通過國家GAP認證的種植基地縣,中藥材GAP種植面積達5萬畝以上。尤其是太子參,去年種植就達4萬多畝,占全國面積的一半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太子參種植基地。同時,還帶動周邊凱里市、黃平縣、丹寨縣等地的苗、侗族等群眾種植。
而牛大場鎮最早走出去學習太子參種植技術、并被評為全國勞模的張代金,早已從參農成長為優秀企業家,并建立起自己的公司和中藥材基地。他的三元太寶公司已建成年產1000噸頭花蓼浸膏粉提取車間和30萬件太子參顆粒、34萬件參力汁生產車間,年實現銷售收入1.67億元。
施秉良好的中藥材種植環境也吸引廣州、重慶、貴陽等地的制藥企業紛紛落戶,在這里建立起自己的基地和藥廠。
周家剛說,對于藥農們最擔心的太子參種苗退化問題,由貴州省科技廳及州、縣三方科技合作資金支持的太子參種苗提純復壯等項目研究進展順利,預計今年可建成1500畝優質種苗基地,3年后全縣基本上可實現太子參種苗的更新換代,為提高施秉太子參的品質和單產提供保障。(石新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