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展環境創優工程啟動以來,臺江縣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當作發展縣域經濟的第一舉措來抓,強化措施,真抓實干,開拓創新,目前一個政令暢通、優質高效、公正公平的發展軟環境己初步形成。
編織優化環境三張防護網。一是編織正風治亂網。臺江縣委、縣政府出臺了《臺江縣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考評辦法》、《臺江縣行政效能考核辦法》、《臺江縣優惠政策落實考核辦法》、《臺江縣企業周邊環境考核辦法》、《臺江縣政務服務考核辦法》、《臺江縣工業園經濟發展環境考核辦法》和《臺江縣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環境考核辦法》等制度,給干部戴上了“緊箍咒”,給企業貼上了“護身符”。截至目前,該縣以座談會、督促檢查的方式對全縣77個單位進行了考評。二是編織治安防控網。在全縣范圍內對轄區內的規模工業企業、重點建設工程項目的周邊治安環境治理,建立“五位一體”的分工掛點聯系制度。對全成木屋、隆晟礦業、節能燈廠、年產120萬噸干法水泥、西爾文木業等重點企業和重點在建項目,抽調精干力量駐點督辦。對企業實行“消防隊員”、“保安隊員”、“聯防隊員”式治理。年初以來,該縣公安機關查處了涉及經濟發展環境的行政案件3起,查處違法人員6人。三是編織效能問責網。為規范行政行為,加強效能建設,嚴格運用考評結果,實施效能問責制。縣委對第一季度考核結果嚴格落實到位,對排名倒數第一的單位予以黃牌警告。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干部作風巡查中,1名領導干部受處理,35個單位因開會遲到受到全縣通報批評。
架設優化環境三座連心橋。一是架好干部與企業之間的連心橋。臺江縣一律推行縣級領導掛點、部門單位包干制度,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化解矛盾。初以來,30名縣級領導和各部門單位負責人解決民生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45余起,化解嚴重影響著經濟發展、不利于社會和諧的矛盾糾紛28起。二是架好部門與企業之間的“連心橋”。縣環建辦和非公企業投訴中心充分發揮“發展環境110”作用,在查處投訴案件中,為群眾和企業排憂解難,為企業和老百姓開展維權服務。三是架好企業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由政府定期不定期組織所轄范圍內企業召開座談會,邀請企業周邊村組群眾代表參加,通報公司發展情況,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和建議,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同時企業經常到周邊村組群眾中走訪,融洽感情,消除誤會。企業積極支持周邊村組建設,在周邊村組公路硬化、村級活動中心建設、學校建設、農業用水灌溉等建設企業予經濟資助;因企業的生活垃圾,飲水給村民造成的影響,企業每年一次或不定期進行補償,這樣得到了周邊群眾的信賴,融洽了企業和群眾關系。
提升服務做到三個第一。一是第一時間走訪。臺江縣領導堅持即時了解,即時走訪。比如,在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吳莉莉的帶領下,縣環建辦、非公經濟投訴中心共走訪企業9家(次),協調解決各類糾紛矛盾13起。二是堵住第一源頭。嚴格備案登記,凡舉辦各類收費培訓班、對縣內重點企業進行行政檢查、實施重大行政處罰必須到縣環建辦、非公經濟投訴中心備案,并及時報告培訓、檢查、處罰情況。堅決執行同城一家檢查制、首次輕微違法糾錯免罰制等制度。2012年第一季度,臺江縣有關單位到縣環建辦、非公經濟投訴中心進行檢查處罰備案5起。三是第一時間辦結。凡是與行政審批流水線和公共服務項目相關聯的單位都在縣政務中心設立窗口,縣政務中心健全代辦網絡,完善代辦機制,嚴格交辦延時問責機制,進一步抓好全程代辦工作。全面推行陽光審批和公開辦證,各單位向窗口充分授權。切實加強對縣政務服務中心各窗口的管理,切實提高窗口現場辦結率和群眾滿意率。目前共受理辦證2031件,辦結率98.96%,全程代辦26件,辦結率99.4%。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