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莊6月23日專電(記者白林)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日前發布消息稱,近日在河北邢窯遺址內丘城關窯區發掘的8座早期窯爐和早期堆積層,證明了邢窯燒制瓷器的歷史追溯至北朝時期,也證明了內丘城關一帶正是早期邢窯瓷器生產的重要區域。
邢窯是中國古代的制瓷窯場,以燒制白瓷著名,有“南青北白”的稱謂。目前在河北內丘、臨城、邢臺、高邑四縣廣大范圍內發現北朝至元代各時期的邢窯窯場遺址近30處。在邢窯諸窯址中,歷史等原因造就了內丘城關窯場的核心地位,是邢窯考古發掘和研究的重點區域。1996年,內丘的邢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內丘城關窯場以西關一帶為中心,在西關村北、村西、村西北、村南等多處區域都發現有邢窯遺址,分別編號為“1—4”號。此次發掘地點就位于西關村南編號為“4”號窯區的建設控制地帶內。邢窯考古隊于今年5月上旬開始進行發掘,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出土遺跡有瓦棺葬1座、灰坑3座、窯爐遺跡8座。
這次發掘的8座窯爐遺跡可上推到隋或北朝,發現集中且保存完整,至少有3座尚存窯頂、煙囪,作為窯爐重要組成部分的窯門、火膛、窯床、窯壁等都基本保存完好。
其中4座窯爐環繞在一個不甚規則的工作場周圍,共用一個窯前工作場地,這種多窯組合在一個工作場周圍的做法為國內罕見,為研究邢窯早期窯爐開鑿方法、窯爐結構、工作場地功能以及燒窯過程行為等提供了考古資料。
同時,在窯前工作場下層和發掘區西部都發現了較早期的堆積層。從出土遺物看,堆積層形成的年代可上推至北朝。
文物專家表示,邢窯燒制瓷器的歷史一直被學界認為應早在北朝時期,但都是從零星出土物上得出的認識,沒有相應的發掘地點和地層包括窯爐證據,這次發現的早期堆積層及早期窯爐正可填補此空白,也從而證明,此處乃至內丘城關一帶正是早期邢窯瓷器生產的重要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