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現場
出土玉璧
出土磨制石器
出土陶片
本港訊 (記者 周亮 楊輝)記者近日從黔東南州文化部門獲悉,2009年9月23 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聯合對天柱縣清水江段的坡腳遺址、月山背遺址、鸕鶿遺址、中團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正式考古發掘。發掘中獲得了重大收獲,共出土新石器、戰國、唐宋、明清各個時段的土石制品、陶瓷器等3000余件。
據介紹,本次出土的石制品絕大多數系用銳棱砸擊法打制而成,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球、石錘,以及石片、石核、斷片等;磨制石器不多,種類有鉞、錛、斧等。還發現了少數陶片,陶片基本為夾砂陶,陶色有紅、紅褐、黑、灰黑、褐等多種。屬于新石器時段的文物。
同時發現了戰國遺存的墓葬2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底涂抹有一層膏泥,枕木痕清晰可辨。2座墓葬各有隨葬品玉璧一塊,別無他物。玉璧形制、紋飾基本相同,一面素面,一面飾圈點紋。從葬制、葬俗看,比較多地受到了楚文化的影響。
另外還出了一些唐宋遺存物,遺跡有灰坑、灰溝等,包含物主要為瓷片,可辨器形有碗、壺等,醬釉,圈足,紫胎,個別瓷碗為花口。從胎釉分析,應為當地民窯的產品。
據文物部門工作人員分析,從以上出土的新石器、戰國、唐宋、明清四個時段的石制品和陶器紋飾看,與距今6000-7000年的湖南高廟文化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
據了解,本次發掘利用全站儀、GIS分析軟件測量和繪制地形圖,利用全站儀記錄全部出土小件的三維坐標,測繪遺跡等,發掘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大為提高。同時,還采用多學科手段提取信息,如篩選、浮選,采集土樣以分析當時的環境和植被。
據悉,天柱縣清水江段的坡腳遺址、月山背遺址、鸕鶿遺址、中團遺址是建國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我州展開的首次大規模田野考古發掘,有關發現不僅填補了黔東南地區考古工作的空白,對建立和完善貴州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序列,研究貴州石器時代考古的區域性特點及其與周邊地區的關系,提供了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