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稻子黃,山歡水笑人歡暢,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景象。
9月21日,貴州某公司愛心人士胡洪文專程從貴陽趕回家鄉天柱縣甕洞鎮,向鎮教育激勵基金會捐贈1萬元。”這已是他第10次向家鄉教育捐贈錢物了。
胡洪文原籍是甕洞鎮關上村人。20多年前,由于家里兄妹多,耕地少,家庭拿不出錢供他讀高中,更談不上念大學。
他回憶說,1991年,他天柱縣衛校剛畢業,拿著父母借來的100元錢路費,用蛇皮口袋裝著幾件舊衣服,含著淚水撐船離開了清水江渡口,一個人千里迢迢來到昆明某醫院打工,進修昆明中醫學院夜大班,飽嘗了人生的苦與樂。
6年后,他拿出多年積蓄的3萬元,回到貴陽與人合伙注冊開辦公司,經營醫療器械設備。目前,該公司員工達30人,寫字樓800平方米,年營業額達4000萬元,上交利稅100余萬元。公司位居全省醫療設備、醫用耗材領域前列。
胡洪文異鄉生活看到都市教學條件的變化一年一個樣,然而,1997年清明節,他回家祭祖,看到自己的母校仍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破爛的土木房,學校辦學條件極為簡陋。他心情十分沉重,禁不住落淚了,心想,將來有能力了,一定給娃兒買張課桌、棉被……發動更多的愛心人士,攜手關心和支持家鄉的教育事業。
10年后的“六一”,胡洪文帶著一批新書包、文具,回到甕洞小學兌現自己的諾言,并與12名優秀貧困生“結對子”,每月補助生活費100元。此后,他連續6年不斷,分別給甕洞中、小學建舞蹈室、儀仗隊、送棉被、課桌及體育器材等,共30萬元。
在胡洪文的感召下,甕洞鎮重教興學之風一浪高過一浪,猶如雨后春筍。2007年,青年成功人士徐文海首贈甕小5萬元,購買電腦及鋼架床,讓學生告別了睡地鋪的歷史。
甕洞中學校長楊天鎰告訴筆者,2008年,學校搬遷新校址,當時一棵樹沒有,一堵圍墻也沒有,就只有一棟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樓。
田中平、蔣太佳、楊長煥等愛心人士得這一情況后,他們紛紛捐資助學,贈送校園廣播音響設備、名貴樹木、水管5000米,修建花壇、草坪、校園文化走廊,添置教學設施,致力改善辦學條件,改善育人環境。
近年來,甕洞鎮政府、企業、學校互動,涌現一批家鄉達人投資助學,共捐贈50萬元,受助學生90人次,引資10萬元建成玉樹小學,省人壽保險公司捐贈50萬元建成“國壽春輝”大段學校。
今年9月,在胡洪文等提議下,由鎮政府牽頭,企業捐助、全民參與,成立甕洞鎮教育激勵基金。目前,共收愛心款5.1萬余元,其中的2.8萬元現場獎給了兩所先進學校、30名優秀教師,今年考上重點大學的6名優秀生家長。
以前,甕洞鎮升學成績一直靠后,近幾年教學質量逐年攀升。2012年,甕洞小學升初中考試中,首次進入全縣前五名,甕洞中學中考成績名列全縣第七名。
該縣政府督導室副主任吳康佑稱贊:“簡陋的校園,辦出一流的學校,這種借助企業愛心助學的模式,值得借鑒和推廣。”(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