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訊 醫保基金作為一項公共基金,關系到廣大參保人員的切身利益。然而,種種跡象卻顯示,一些地方參保人員、黃牛、醫院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醫保卡詐騙的利益鏈。在這個鏈條中,三方各得其利,蠶食著醫保基金,加大了國家醫療保障成本,增加了醫保改革的困難和阻力。
如何斬斷醫保卡詐騙利益鏈?如何對醫院及醫務人員實行有效監管?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如何兼顧參保人員看病的便利性?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正是我們推出這組“醫保基金現狀調查”系列報道目的所在。
醫保基金現狀調查
謝穎把剛拿到手的社會保障卡放在一旁,開始在百度搜索關于北京市社會保障卡的信息。
不久前,謝穎在北京一家私立醫院謀得了一份護士的工作。盡管是在醫療機構工作,但謝穎對社保卡的功能并不是很清楚,她現在迫切想知道的是,這張卡能不能給她帶來額外的收入。
謝穎揉了揉眼睛,拿起手機:“媽,北京這邊的醫保卡跟家里的不一樣,不知道能不能刷東西。”
“你別亂用醫保卡,留著看病的時候用吧。”謝穎的母親劉女士在湖北省一個地級市的藥店工作,對于醫保卡的“特殊”用途,她再清楚不過。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實行醫保改革后,采取統賬結合的制度。醫療保險分為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兩部分,前者主要用于住院費用的支付,后者主要用于門診,其中個人賬戶可以累積、繼承。醫保卡作為個人賬戶結算的工具,是為支付參保患者門診治療、購藥之用的,但現在,這一制度受到來自藥店和參保人員兩方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