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過冬“,但跟著一起進入冬眠狀態的決不僅限央企本身。
“老爸做了16年的耐火材料,今年實在撐不下去了。”7月23日,江蘇某企業副總小單(化名)無奈地表示。
有數據統計,今年2月-6月,耐火材料行業工業總產值增速同比下滑了近10個百分點,增速為2012年以來新低。
“近幾個月,國資委多次提醒央企做好‘過冬’的準備,而大型企業的生存狀態大都關系著中小企業的命脈,帶動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央企一旦過冬,對于央企產業鏈下游的制造型中小企業有著致命的打擊。”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微博)表示,盡管各大銀行紛紛釋放寬松利好,減稅等政策也不斷出臺,但短期內還難以“立竿見影”。
小單告訴記者,工廠的生產線已經停機,目前正處于資產盤點階段。
而中國海油能源經濟政策研究室宏觀處處長管清友(微博)則表示,“在嚴峻的市場環境下,對于任何企業來說不光是挑戰,還有機會。”他認為,物流快遞、倉儲、養殖、政策咨詢、市場研究以及影視娛樂等產業將會逆勢上揚。
企業轉型“抗寒”
“我們鎮里的企業家每年6、7月份都會聚會,探討各自遇到的問題。往年的開會人數大都在200人左右,今年卻只有60多人,大部分民企幾乎都面臨一樣的困局,而其中部分企業已完全關閉。”小單無奈地告訴記者,除了人工成本、原材料、廠房租金等各類費用的上漲因素外,因民間借貸無法收回導致企業資金鏈斷掉的也不乏少數,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出口型企業。
江蘇素有“外貿風向標”之稱,然而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不斷下滑的進出口數據不禁讓人們對這個標桿區域心存憂慮。
記者由最新發布的上半年外貿數據中看到,江蘇外貿進出口增幅低于全國同期6.6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535.2億美元,低于全國出口增幅5.1個百分點,進口1072.9億美元,下降2.4%。江蘇部分單項數據的絕對優勢已不存在。
“我知道的一些出口型企業正在清倉國內的產品,然后與國外的同類企業合作或獨自辦廠。”小單說,其周圍朋友的工廠大都向印度和柬埔寨轉移,“據說印度的人工價格尚處于我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水平,1000塊錢就能找到非常不錯的工人,而且對其他福利沒有太多的要求。”
降低人工成本僅是企業采取此舉的因素之一,而“走出去”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更重要的是還避開了貿易壁壘,縮短了供應鏈,加快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民企的冬天比央企來得更早一些,但船小好調頭,很多民企都在尋找新的機會和增長點,這是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必然經歷的陣痛。”小單告訴記者,關閉工廠之后,小單的父親打算跟親戚一起做紙箱和物流方面的生意。
基礎行業漸成首選
“走出去”對于出口型企業或為上策,但對于內銷企業而言,此路不通。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自國資委提醒央企做好“過冬”準備之后,包括央企在內的眾多企業紛紛重金轉投交通運輸、公用設施服務業、養殖等基礎性行業。
7月下旬,武鋼在繼養豬之后又賣起了快餐、做起了家政;山西焦煤也將手中從股市募集的資金砸向了養豬業,期盼從低端的養豬業中分一杯羹度過寒冬;京東加速了申請“快遞牌照”的進程,向第三方開放自己的物流體系,同時,聯邦快遞、DHL、UPS等國際物流快遞巨頭紛紛加碼投資中國快遞行業,加速在華業務擴張。
“一些基礎性行業在經濟增速放緩之時,反而獲得更好的收益。”管清友表示。
“我國一直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行業,但占比不是很高,在經濟調整時期,這將是一個機會。”全國工商聯經濟部發展處一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攻堅階段,抑制部分產業的盲目擴張、大量淘汰落后產能將是長期的政策導向,必將給部分民營企業帶來生存壓力,但同時也提供了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
據記者了解,民企在基礎性行業領域已占有一席之地,但比例均不占優勢: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中占13.6%,在教育中占12.3%,在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中占11.8%,在金融業中占9.6%,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占7.5%,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中占6.6%。
“很多企業都有進入基礎行業的意愿,這個占比還會進一步加大。”上述工商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期,工商聯正密集召開閉門會議,由企業主動提出目前經濟情勢下所面臨的問題,工商聯再將這些問題進行匯總并幫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王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