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財富代表不了頭腦
2010年的太子參飆升行情,成就了牛大場鎮的財富神話,當年涌現出一批百萬元戶,數十萬元戶。
2011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6萬畝,種植戶收入4.8億元,戶均4萬元,涌現出百萬富翁40多戶,50萬以上者100余戶,10萬元以上者500多戶。中藥材種植已成為施秉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二分之一來自中藥材產業。
2012年,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7萬畝,其中太子參規范化種植5.7萬畝,預計產值會更高。
藥農富裕了,生活方式和觀念都在悄然變化。
購買家用電器,已是“小菜一碟”;購車、買地建房甚至在城里買房,也成了尋常事。還有的外出旅游,開闊眼界。
去年,牛大場街上多人參加了港澳游。彭明先就是旅游者之一。對香港的環境衛生,她至今嘖嘖稱奇。這么大的城市,沒見到一只蚊子和蒼蠅,她覺得簡直是奇跡。她們一行50人,在香港游玩了一周,看美景、品美食,購名牌,不亦樂乎。
既種植太子參、又經營太子參生意的彭明先家,家電早已齊全,車有了,房子也有了,她把精力放在對兩個孩子的教育培養上。嫌鎮里學校教學質量不好,便把分別上初中和小學的兩個孩子,舍近求遠,送到余慶就讀(余慶離牛大場鎮只有10多公里),平時寄住別人家,每個孩子的月均費用近1000元。
“財富代表不了頭腦。”他說。畢竟暴富的神話不會常有的。
據了解,整條街上,除3個年齡較小的孩子外,近200人全部在余慶上學,有的每日接送,有的住宿,有的寄托老師或熟人家。據說余慶專門從事牛大場孩子飲食起居生意的,就有好幾家。
“一年出去尋找土地,光油錢都要花幾千塊。”彭明先說。牛大場鎮藥農同彭明先家一樣,采挖曬制好當年的太子參,就紛紛出去尋找適合種植太子參的土地。有藥農感嘆,因為種植的多了,找到合適的土地比找媳婦還難。擴大種植,依然是牛大場人的首選。
69歲的徐德昌老人等一批老人,有時間就到街上商販處,幫著挑選太子參。把個兒大的挑選出來,工價每斤2.5元,一天可選10斤以上,賺點零用錢。
本以為滿街“老板”的牛大場,人工費會很貴,其實,日工資僅70元左右,低于很多貧窮地方。采挖等用工緊缺的季節,鄰里之間互相幫工,人工沒想象的緊張。牛大場人的勤勞樸實,可見一二,經濟條件好了,牛大場人樸實的本質依然沒變。(向天祥 羅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