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奇怪,這些專家們到底是怎么了。這就密集了?您要是在美國,那每天不用干別的,天天光發這種感慨就忙不過來了——美國幾乎周周有召回,每年的汽車召回數量比新車銷量還高!比如,2011年美國共召回汽車1450萬輛,2010年召回了1800萬輛,2003年更是召回了1950萬輛,都遠高于當年新車銷量。而國內,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的數據,2012年才召回汽車320萬輛,不到全年新車銷量的17%!前幾年國內召回案例更是寥寥,在2004年正式實施汽車召回制度后的頭三年里,全國只有31家廠家進行了74次主動召回,召回車輛66.6萬輛。
所以說,中國的汽車召回,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產品需要召回,自然是存在設計缺陷;現代汽車,由幾萬個零件組成,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一款車的產量又動輒幾十上百萬輛,不可能完全杜絕任何設計或工程上的缺陷,這是客觀事實。正因為此,所以各國才會有汽車召回制度。而且越是發達市場,汽車召回就越常見,在美國幾乎平均每天都會有一次汽車召回。”這是我2007年所寫“誰在妖魔化汽車召回”里的一段,沒想到,2013年了,還是有很多人不能正確對待汽車召回。對有問題的汽車進行召回,是對消費者一種負責任的做法,而我們,也完全可以根據廠家是主動召回,還是最終迫不得已被動召回,來區分誰才是真正負責任的廠家。
2007年,我寫道“‘汽車頻繁召回誰之過’這么無知的言論出現在國內媒體的汽車專業版面上,真是堪可悲哀”;2009年,在“召回不是‘門’”里,我又寫道,“沒想到,我們實施召回制度已經5年多了,妖魔化仍在繼續!或者,這次妖魔化的對象并不是召回本身,而是汽車廠家”。關于汽車召回,本沒什么可寫,而我竟寫了這么多次,之前,我總是惡意揣測那些人是懷著別的目的,現在,我不得不想,這些專家、某些媒體可能還真是被我冤枉了,他們真的只是無知而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