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特別是深圳等經濟特區和沿海地區的經濟快速崛起,內陸省份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向經濟特區和沿海城市轉移。
由于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民工在自己進城的同時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將要面對的許多現實問題,諸如有限的住房條件、高昂的借讀費用、交通安全無保障等等。
于是,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并托付給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舅、親戚、鄰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為照看,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與子女分隔兩地的局面。
由此,社會便誕生了一個新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據2009年調查數據顯示,全國留守兒童有5800萬人,他們無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撫養、教育和關愛,暴露出了留守兒童安全、心理、品行和學習等方面的問題,他們十分渴望得到來自父母的親情關愛。
從江縣也不例外。2011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該縣有6230多名留守兒童,同樣面臨著留守兒童系列問題的困惑,同樣在不斷探索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辦法和途徑。
經過縣委、縣政府的極力爭取,該縣被列為2012年全國關愛留守兒童“樂和之家”10個試點縣之一,貫洞鎮宰門村、高增鄉小黃村、西山鎮卡翁村為試點村。
2012年5月,“樂和之家”率先在該縣貫洞鎮宰門村啟動實施。
學養生操
項目落地 愛心簇擁
2011年,經過慎密規范的項目申報、審核、審批和立項等程序,從江縣被列為2012年全國關愛留守兒童“樂和之家”10個試點縣之一。
2012年1月20日,以“關愛留守兒童”為主題的央視財經頻道大型公益晚會《春暖2012——特殊家長會》節目在北京錄制。縣委書記王之政應邀前往節目錄制現場,參加了節目錄制相關事宜,并在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領取了“樂和之家”試點項目。
自此,該縣緊緊圍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缺“疏”、學習缺“導”、安全缺“護”、親情缺“慰”、生活缺“助”等問題,開始著手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
在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樂和之家”成員閆斐然和莊月輝兩位社工志愿者的指導下,組建了社工站,成立了義工隊。
“愛心爸媽”、“代理家長”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把責任變成擔當,將愛心化成親情,讓愛心逐步向留守兒童簇擁,讓親情不斷向留守兒童包圍。
社工志愿者與留守兒童合影
高度重視 打造平臺
從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樂和之家”試點的組織領導、平臺搭建和運行管理等工作,將“樂和之家”試點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把留守兒童管理列入相關職能部門的常規工作,引入經濟社會目標考核機制,實行同步量化考核管理。
成立以縣委副書記為組長,縣婦聯、關工委、團縣委、教育局、貫洞鎮黨委、政府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樂和之家”工作領導小組,明確縣婦聯牽頭,成員單位聯合實施,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領導體制。
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從江縣貫洞鎮宰門村“樂和之家”項目實施細則》,創建了“黨政主抓、社工(鄉村工作者)牽頭、村干寨老壓后、鄉村能人志士幫輔”工作模式。
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幫教機制,實現留守兒童“在學習上有專人指導,在生活上有親情關愛,在困難上有社會幫扶”,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心理缺“疏”、學習缺“導”、安全缺“護”、親情缺“慰”、生活缺“助”等問題。
制定了《鄉村工作者管理制度》以及《“樂和之家”活動經費管理使用辦法》,力求“樂和之家”在人、財、物等方面實現規范管理。
建立社工站和娃娃團活動室。投資12萬元購置電腦、電話機,建立“親情聊天室”,開通網絡和免費長途電話,讓留守兒童與父母聊天,緩解思念,增進親情。
2012年4月27日,在該縣貫洞鎮宰門村村委會召開群眾大會,大會順利自薦和選舉出義工隊。從此,留守兒童各自有了“愛心爸媽”或“代理家長”。隨后,相繼完成了64名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家長聯系卡”和“親情電話聯系卡”等建檔工作。
2012年5月1日,貫洞鎮宰門村開展第一次娃娃團活動,教授留守兒童經典國學教育,讀論語,做易行養生操。還經常開展禮儀健康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等。
“在外面打工最擔心的就是留在家里的孩子。現在有閆老師幫忙看管,還教他讀書認字,我放心多了。真的太感謝這些樂和之家的愛心媽媽和閆老師她們了!”一位留守兒童的父親梁易綱興奮地說。
多方關注 愛心如潮
“愛心爸媽”與留守兒童共度“六一”節。2012年“六一”兒童節前夕,社工志愿者莊月輝與貫洞鎮龍圖小學老師多次磋商,決定舉辦“留守兒童‘6•1’兒童節文藝晚會”,精心策劃編導了歌舞、小品、啞劇等類別的22個節目。
6月3日,晚會成功舉辦,1200余名“愛心媽媽”、“愛心爸爸”、學校師生和附近村民參與并觀看了這臺具有特殊意義的晚會,讓留守兒童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六一”兒童節,孩子們不再感到孤獨。
免費體檢
為“愛心爸媽”與“留守兒童”免費體檢。2012年7月8日,“樂和之家”組織縣衛生局、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深入貫洞鎮宰門村、高增鄉小黃村、西山鎮卡翁村等“樂和之家”項目示范村為72名留守兒童和200余名“愛心媽媽”進行免費健康檢查。講解衛生保健、安全飲食、合理用藥等衛生常識,派發《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手冊》、《常見慢性疾病保健手冊》等健康教育資料1200多份。
“由于爸爸媽媽長年在外打工,自己從來沒有做過健康檢查,這次參加免費健康檢查,自己感到非常高興,感謝叔叔阿姨們!”卡翁村留守兒童石金艷高興地說。
“愛心媽媽”與結對留守兒童
“愛心爸媽”留守兒童結對子。2012年8月22日,縣直機關單位38名“愛心爸媽”,帶著愛心禮物,到貫洞鎮宰門村和高增鄉小黃村看望留守兒童,并與他們結對子。在宰門,16名留守兒童精心編排的手語操《讓愛傳出去》和《相逢是首歌》等節目表演,深深地打動著“愛心爸媽”的心。在小黃,22名留守兒童為“愛心爸媽”獻上了侗歌《娃娃組團歌》、《青蛙歌》、《貓頭鷹歌》《長大后我要當歌手》,孩子們的天籟之聲和惟妙惟肖的動作,也同樣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
“我們出去打工兩年多了,孩子一直和姑媽一起生活,現在我們回來了,孩子都不太理我,就算有事情也只和姑媽說。現在有你們大家的關心,我們真的很感謝。”吳祝成的媽媽梁新艷激動地說。
2012年9月7日,縣財政局婦委會也為宰門村的17名留守兒童送去了衣服、書包等新學期禮物。
為留守兒童及監護人開展法制教育。今年1月25日,縣司法局、公安局聯合組成普法宣講團深入貫洞鎮宰門村,以貼近留守兒童的真實事例,從青少年沉迷網絡的害處和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用侗族語言生動具體、深入淺出地為24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送去了一堂聲動有趣的法制教育課。提醒監護人不要溺愛孩子,要教育孩子們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愛心媽媽”為留守兒童送春節禮包。“媽媽!我愛你!”1月29日,“愛心媽媽”到高增鄉小黃學校,在為留守兒童送去“新春大禮包”時,孩子們發出這樣的呼喊。
當天,來自縣國稅局、建設局、衛生局、信用聯社、住建局、農業局、合醫中心等單位的“愛心媽媽”一到學校,便與孩子們親切地擁抱在一起,場面十分感人。隨后,“愛心媽媽”與各自接對的孩子進行了親情交流,“愛心媽媽”詳細詢問了孩子們近來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在愛心媽媽的“大禮包”中,有她們親手編織的毛衣,也有精心挑選的棉衣、書包、鞋等。
留守兒童父母在接受QQ培訓
舉辦QQ培訓讓留守兒童與父母視頻見面。2月2日,“樂和之家”利用外出打工人員返鄉過春節之際,專門對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QQ視頻聊天培訓,以實現留守兒童“最想見爸爸、媽媽”的愿望。
主講老師對電腦基本操作、申請QQ、加入“樂和之家”好友、視頻使用等知識進行了認真講解,并進行了現場操作演示。家長們學得津津有味,基本掌握了QQ視頻聊天操作方法。
“村里有了親情聊天室,今天又培訓了視頻聊天知識,以后我們在外面打工也可以看到孩子,心里就更踏實了。”在培訓結束時,家長們激動地說。
縣婦聯將捐款交給重癥留守兒童小琳燁的母親
積極為重癥女童梁琳燁籌集捐款。家住貫洞鎮宰門村的侗族女童梁琳燁,2012年7月被確診患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等多種病癥。輾轉多家醫院治療,父母不但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下了7萬多元的外債,使得原本貧寒的家庭雪上加霜。縣婦聯獲悉此事后,向社會發出捐助倡議,得到了縣委宣傳部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響應,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手,共向小琳燁捐款43179.50元,使得她的治療得以順利進行。
2013年2月27日,在重癥女童梁琳燁父母寫給家鄉父老的感謝信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是大家的慷慨解囊和無私幫助,讓小琳燁重燃生命希望,使我們更加堅定了戰勝病魔的信心!謝謝所有的好心人!”
“實施‘樂和之家’試點近一年來,受到縣委、政府高度重視,得到機關單位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與配合,試點工作推進十分順利。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黃村的吳生龍和宰門村的梁青揚兩名留守兒童,性格孤僻、不愛學習、與父母有隔閡,通過疏導,這種現象得到了扭轉。”縣婦聯主席周盛梅說,她們還成功樹立了小黃村潘素英“中國百名優秀自立留守兒童”先進典型,“樂和之家”開展的一些活動還受到了全國10多家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的關注。
在談到下步打算時,周盛梅說:“我們將繼續實施下去,不斷探索方式方法,不斷總結經驗教訓,讓孩子健康成長,讓父母安心掙錢。”(諶鴻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