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午,從江縣高增鄉“侗鄉山莊”老板楊昌慧像往常一樣迎來送往。見記者拿著相機,她帶著我看最新掛上去的合影,告訴我5月10日到她家吃飯的是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那天,在獨具侗家木樓風格的長廊上津津有味地品嘗了侗家美食后,于丹欣然與楊昌慧合影。楊昌慧十分高興,她的山莊又添了一位名人。
像其他山莊一樣,“侗鄉山莊”不時會有一些著名的人物光顧,這源于從江縣悠久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以侗族大歌聞名于世的小黃村就在高增鄉,從縣城到小黃必經高增村,因此高增的民族旅游餐飲發展很快。2009年,楊昌慧貸款80萬元修建了木樓,她告訴記者,今年這筆貸款可全部還清,“以后掙的就是利潤了”。
多年來,小黃村的侗族大歌隊一直活躍在世界舞臺上。2007年4月,該村的吳修月、潘遠蘭、潘苓玉等9名小歌手隨時任總理溫家寶出訪日本,“小黃村”這個名字再次聲名遠播。2009年,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到過小黃后,曾生發如此感慨:“我在云貴高原深處發現了一些人跡,一些炊煙,一些歌聲,才在心頭隱隱自問:這里,也許是歸宿?”走進小黃,于丹深情地說:“小黃人的那種生活是歡騰的,是喜悅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這不就是現在大都市一直在追尋的生活意境么?走過那些鼓樓,如同穿過幸福的歲月。”
從江縣可謂“處處有神奇,山山有寶貝”,除小黃村外,占里村的人口生育奇觀、岜沙村的世俗風情、翠里鄉的瑤族藥浴……月亮山里,這些人文世相構成了吸引人們視線的旅游奇觀。此外,還有已獲得農業部地理標志產品的從江香豬,早已成為品牌的從江椪柑、從江香禾、從江稻米、從江無公害蔬菜等,這些產品豐富了從江的旅游產業發展空間。
青山綠水和人文風情顯然給從江縣的旅游發展增添了一雙有力的翅膀。該縣圍繞打造“養心圣地、神秘從江”品牌,充分利用原生態的自然風光、原汁的民族文化、原貌的民風民俗,堅定不移實施“旅游活縣”戰略,近年來啟動完成了從江侗文化產業園總體策劃和總體規劃、修建性詳規編制,該縣通過項目申報、招商引資、銀行貸款等多種渠道,努力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先后建成從江鼓樓生態廣場、月亮灣風雨長廊、小黃侗族大歌表演場長廊、瑤族藥浴體驗中心等建設項目。今年,該縣加快推進以小黃為核心的侗文化產業園區和岜沙生命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全力打造“七星”侗寨、高華瑤族藥浴康體養身谷、加榜農耕文化博物館和國家梯田公園,全面啟動岜沙、小黃、增沖3處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和發展世界銀行貸款項目。
從江地處黔桂邊境,元朝時,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朝時屬思州宣慰司,清朝屬貴陽府,民國改為從江縣;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屬獨山專區和都勻專區,1956年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歷史上的從江版圖雖多次更迭,但其悠久古樸的民族民間文化始終未變,許多民間文化遺存至今仍閃爍著金燦燦的光芒。居住在月亮山麓和都柳江畔的苗、侗、瑤、壯等少數民族,千百年來與自然和諧相處,對賴以生存的環境細心呵護,到2012年,全縣森林覆蓋率已達67%。“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侗族大歌之鄉”、“中國香豬之鄉”、“中國椪柑之鄉”、“貴州長壽之鄉”等等一系列金字招牌,成為了從江各族人民打開財富之門的金鑰匙。( 陸青劍 )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