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溪屬徽州文化區,在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西北角,一個大山中的村莊。歷史上因交通不便,受外界戰爭等影響較少,因而徽州文化的遺風保留得相對較多。春節,俗稱過年,是中華民俗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長溪這里的過年民俗有其獨特的一面。在城市文化不斷吞噬著傳統文化的今天,不妨走入長溪,體會一番原生態生存狀態,尋回久遠的記憶。
應各位驢友的要求,根據我小時及現在過年的經歷,簡單介紹一下長溪過年的一些情節,供準備來長溪過年的朋友參考。

進入農歷十二月,過年的氣氛就慢慢地來了,農婦們洗洗涮涮,上上下下進行大掃除,俗稱“掃塵”,掃去舊年的塵埃,迎接新年的到來。村莊里的漢子們殺豬,賣肉,然后采購年貨。外出打工的游子們陸陸續續地回到久別的村莊。
除夕那一天,是整個過年中最忙碌的一天。長溪當地有這么一個說法:“忙死三十夜,嬉死初一朝”,意即在忙完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后,來年的第一天就可以完全地放松下來了。事實也如此,正月初一這天,即使是滿地的垃圾,也不用掃了。
這天一早,父母親起床后就忙開了。照例,這一天我的任務是寫春聯,貼春聯。我父親自我念小學高年級開始,就要求我用毛筆編春聯,寫春聯。嚴厲的父親做的這個決定很是令我無奈,我只好推托老師不教我們寫對聯。父親作了讓步,但毛筆字學校里還是學習的。因此,毛筆字這一關我是一定要過了。這樣,有時父親編對聯,我寫對聯,有時我翻歷書抄寫,那稚嫩的毛筆字也就年年在大門前貼起來。過年時節,長溪許多人家都是自己編,自己寫對聯,即使字寫得不雅觀也無所謂,但這樣村里的文化氛圍就顯現出來了。

中午吃飯,照例是吃“糊”,那是用米粉在鍋里調成的稀糊,再加入豆芽、蝦米、甜菜、豆腐、雞雜等佐料,煮熟而成。我是很反感吃這“糊”的,對此很不理解,為什么每年除夕就得吃“糊”?小時我自作聰明地解釋了一番:“吃糊不耐餓,是為了空出肚子享受晚上的年夜飯”。父母則是一笑,不作解釋。直到現在,我想,這只是長溪的一個風俗吧,含義則還是不清楚。
飯后,就要上墳給先人“辭歲”了。長溪人在除夕上墳,估計全國也是不多見的了。一年當中,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正月,共計要去五次。而過年前后這半個月左右里,就要去兩次。可見長溪的風俗里對祖先是極為敬念的。
給先人辭歲回來,就開始準備晚上的“辭歲酒”、“年夜飯”了。飯蒸好后,還要舉行儀式,祭拜祖宗。堂前的八仙桌上擺上用飯甄蒸起來的肉、飯,一溜十幾個杯子,一把筷子,一壺酒,幾柱香。上墳是去給故去的長輩辭歲,而家里祭拜的是看不見的祖宗。祭拜時念念有詞,感謝祖宗一年來的保佑,平平安安,祈求他們明年繼續保佑全家。然后是點草紙、紙錢,燃放鞭炮,完成這些才收拾桌子,坐下來吃“年夜飯”。
桌上一般是大魚大肉,多為一些長溪特色菜:粉蒸肉,粉蒸雞等,近些年來,蔬菜多了些。不象過去強調大魚大肉了。菜的數量一般在十個,意為“十全十美”,人多的有十多個,但要為雙數。其中一定要有魚,意即“年年有余”。照例,飯間長輩要給孩子們壓歲錢了,小孩子就盼著這一刻了。(記得哦,在那家農戶家過年,如果有小孩的,要給個紅包壓歲錢,不要多,五元十元足矣,圖個吉利口彩。)
飯后,就要開始“守歲”了,過去要求是通宵的,而且家里的燈要全打開,意思應當是長明燈吧。這一晚的安排,小時候見得多的是村莊的人三五成群聚集在朋友家里打牌,坐在八仙桌旁,桌下是一個大大的火盆,大人們小小地賭上一把,賭資則是香煙。小孩子們則在各家各戶之間轉,有時也聚在一起打牌,他們往往是圍著火盆,用一個“曬盤”或是“米篩”擱在腿上就開始了。現在多數是在電視前看春節聯歡會,孩子們也走動得少了。這現代的文明逐漸奪去傳統的領地,傳統更多的是保留在記憶中了。

說到“守歲”,我們這稱之為“坐歲”,孩子們吵著要通宵是叫得最響的,但半夜后,多數堅持不住,東倒西歪,慨嘆著精神不佳各自回家睡覺了,嘴里還喃喃地嘀咕著明年一定要“坐歲”到天明。
午夜十二時前,各家各戶就準備好爆竹,等候著新年鐘聲的敲響。在午夜12時后的十幾分鐘里,爆竹聲響成一片,煙花不斷劃破山村里的夜空,除夕的最高潮就這樣來了。城市里久違了的煙花、爆竹在這里可以放個痛快。我想,這一刻,無論是誰,都會被這快樂的氣氛感染著,激動著。
下半夜,除了繼續打牌、打麻將的,多數人都要休息幾個小時,不然,大年初一就沒了精神。
大年初一清晨,小孩子們便拿著準備好的大袋子忙碌著拜年,逐一到全長溪600來戶人家拜年,等拜完年已是上午9點多鐘。這一天,每家都會準備禮品送給客人,過去有廉價的香煙、糖果等,現在生活水平高了,大多數人家都是準備著高檔的糖果,送出去的禮品多,往往是非常自豪的。孩子串街走巷,一進門就高喊,“拜年了,祝你們一年好一年。”有時也會遇到主人來個“為難”的,開玩笑叫孩子跪下拜的,孩子遇到這個情況往往拿了禮品就跑。我想,像這樣大面積拜年的風俗是非常少見的,足見長溪村人親如一家的鄉情。
年夜飯吃得飽,大年初一的早飯開得晚晚的,吃的是灰質粽、糯米糕,粽意指“團團圓圓”,糕寓意“步步高升”。這一天,除夕夜留下的瓜果殼是不準掃除的,也不得出村探親訪友。但到本村的親朋好友家都要去竄竄門,鄰人之間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問侯新年好。小孩子在這一天既使做錯了事,家長也不能打罵。總之,這是十分輕松的一天。還有,一般在大年初二后就開始有農戶家擇吉日娶親嫁女,去農民家中參加(是參加不是參觀)農家婚禮,感受一下鄉親的婚嫁民俗,那種不同于城市的熱鬧場面,你當會覺得新奇而快樂的。當然,要記得,在鄉下參加婚禮,在隨禮哦,賀金,看著給吧,最重要就是圖個氣氛。
大年初二,才是女人們串門拜年的日子,一般來說,這一天也是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初五,是財神爺的生日,為了將財神迎進家門,人們會放鞭炮迎財神,開店做生意的,也在這一天開市營業了,商家會前往寺廟燒香祈福祭拜,以圖“財源廣進、生意興隆”,為了搶先接財神,寺廟的燒頭香更誘惑著商人。初五開張營業的商家,晚上設宴款待店員,稱為“定事酒”。在德興和婺源的某些地方,民間還有著對“偏財神”五顯財神的信仰,傳說,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老大被封為顯聰,老二被封為顯明,老三封為顯正,老四封為顯直,老五封為顯德,五兄弟串起來就是“聰明正直德”,他們生前劫富濟貧,死后仍懲惡揚善,庇佑窮苦百姓。
初七,是人日。據漢代的東方朔《占書》中記載,正月初一為雞,初二為狗,初三為豬,初四為羊,初五為牛,初六為馬,初七為人,初八為谷。人日是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的,這一天,一般是不出遠門,不走親訪友,在家中團聚,家中祭拜祖先,給親友“端餅”“添丁”。正月里,婺源人外出謀生,有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為了求得在外的吉利,一般選擇初六、初八、初十出動,初七是不出門的。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之始,立春時,在院內墻上貼著“春”字、“福”字,有“迎春接福”之意,并將青菜、蔥等菜或花用盆子栽好,紅紙圍一圈,擺放在堂前,到立春時辰一到就鳴炮,將“接福盆”擺在堂前長條的香椅桌上。看著“接福盆”,讓人感到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轉眼就到了元宵節,婺源的各個村落都迎板龍燈,在婺源話中,“燈”與“丁”同音,有著祝愿人丁興旺、慶賀吉祥如意之意,正月十三,是起燈的日子,婺源民間的鄉村,都會抬著板龍燈出巡祈福。正月十五鬧燈,晚上必是萬人空巷,聚集在村子的曬場上觀板龍燈的表演,鞭炮齊鳴,羅鼓喧天。婺源的風俗中,村中如有哪戶人家婚后尚未得子或家人患病,就將龍頭請到家中,以求吉利平安添子添福。十八是圓燈,這一天之后,春節就算過完了,農民們就要做春耕的準備工作了。
過年的風俗根據記憶和一些資料僅介紹了一些。更多的需要各位自己去觀察,去體會。相信在美麗的婺源長溪過春節一定會讓你感受到與以往的不同。(作者:戴桂詳 戴向陽 來源:www.wycxc.com 婺源旅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