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國家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與規劃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測中心監測部主任、副研究員吳育華博士,全球基金會項目主任李光涵、北京建筑工程學院趙曉梅博士等人組成的調研組在省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彭銀等人陪同下來到黃平縣,就民族村寨保護和開發情況展開調研。)
調研組一行先后實地參觀了重興鄉塘都村和楓香革家寨的村寨自然景觀、體驗革家熱情好客的民族風俗、了解傳統歷史文化和開發中村民的發展需求等情況。塘都革家大寨位于縣城以東38公里的重興鄉境內,是黃平縣僅次余楓香的又一大革家人聚居地,遠觀塘都,寨容優美,青山環抱,古香古色的青瓦木房鱗次櫛比,古樹名木、秀竹遍布房前屋后。革家銀器為革家傳統工藝,多是婦女服飾中的裝飾品。
原始神秘的待識別革家蠟染歷史悠久,以圖案勻稱、疏密相間、花紋別致、風格獨特著稱于世革家蠟染曾在日本、美國、墨西哥、加拿大等地展出。
在調研中,調研組對革寨優美的自然環境,濃郁的民情風俗,獨特的革家建筑,絢麗的革家蠟染服飾、嘹亮的蘆笙歌舞贊嘆不已。調研組指出,隨著中國旅游業的深入發展,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已經成為當今旅游開發的新熱點。黃平在旅游開發工作中,要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和措施,把旅游開發與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弘揚有機地結合起來。
調研組強調,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必須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黃平要切實從景觀生態學、旅游規劃等學科視角,科學處理好少數民族地區村寨旅游開發與保護,積極助推新時期鄉村旅游全面持續健康發展。(楊光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