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州飛機場有個陸(指的是鵝)海(指的是魚)軍司令,他就是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一名退伍軍人,多次受縣委縣政府、鎮委鎮政府表彰的“創業致富能手”獲得者楊再富。從2003年起,靠科學喂魚、養鵝致富的他,10年來,發展到今天年收入30多萬元的佳績。他經營的魚塘和養鵝項目,目前是黃平縣規模最大的種鵝繁殖場。當地老百姓稱他是“陸海軍”司令員。
走南闖北苦澀打工路
楊再富,苗族,47歲,1989年入伍,三年的兵役回鄉后務農。從小就想當司令官的他,不想被這幾挑田土捆住手腳,97年春,不顧家里的農活做不做,跑去廣東一家港資企業做保安工作;2000年打工回家,2001年去貴陽廚師大學學習廚師,結業后又去了經濟發達的廣東打工,工作一段時間后卻是渾身的不自在。他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他鄉之客”終究是要葉落歸根的。于是,他又放棄了打工的愿望,回家創業。
2003年,經朋友介紹,他承包了舊州飛機場(省軍區農場)20畝魚塘發展養魚。心想,這才是我想要發展的地方,實現孩提時代的司令夢。
陸海軍的成立
楊再富說干就干,很有軍人氣質,他不僅能吃苦耐勞,而且還具有超人的膽識。自己沒有錢,東借西湊,投資50000多元錢,開始了他的養魚工作。
為了不讓這50000元錢打水漂,他努力地去尋找養魚技術書刊。白天白天看,晚上晚上看,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讓他掌握了養魚技巧,攻克了投放時間、放養密度、飼料選擇、疾病防治等一道道程序難關,使養魚技術進一步提高。幾年來,他的養魚經濟收入都在穩步發展,生活一天天的好了起來。
楊再富永遠都滿足不了自己的現有生活,根據魚塘的自身優勢,買了幾十個小鵝種(人稱米鵝)來喂養。放它在魚塘的田埂上吃草,沒想到,一顆糧食都沒喂,便長成了大鵝。鵝肉還蠻好吃的,拿到市場去賣,賺了一筆大錢。于是,楊再富開始在鵝身上做了進一步的文章,把“米鵝”換成“獅頭額”來喂養,發展成今天的800多只“種鵝”和年出售1000多頭“商品鵝”規模的示范基地,被當地老百姓喻為陸海軍司令員,縣委縣政府授予“科技致富”帶頭人的榮譽稱號。
為保證獅頭鵝的發展壯大
筆者讓楊再富談談致富經驗時,為人謙虛的他只是表示養魚喂鵝有感情。“每年投入好多錢,也沒有具體的算過,只要手里有點錢,就想擴大規模。”眼看著養鵝場規模越來越大,楊再富的心里壓力也就越大。他說:“為保證鵝的個大、好喂、成活率高,我每四年都要淘汰一批鵝。因為鵝的黃金時間只有四年,淘汰后不能讓鵝斷檔,馬上就要接茬培育新的鵝苗。”
為了提高利率,降低成本,楊再富自己種上了幾十畝草場,供應800多只“種鵝”和1000多只“商品鵝”的生活。
讓大家都能喂鵝致富
和楊再富談得最多的是他的發展,“吃草的東西(動物)最有市場,因它是綠色商品。”
近年來,綠色商品的價格上漲,讓楊再富之前的努力有了回報。他的商品鵝不愁銷路,基本上銷往凱里、福泉市、甕安、施秉、余慶等地,并還帶動了當地400多戶喂鵝致富。
為讓大家都能喂鵝致富,目前,楊再富投入80000多元購置了一臺孵化機,建了一個孵化室,一個育雛室,來供應大家喂鵝的需要。如果你想要喂鵝致富的話,只需撥通13985297059的電話號碼就能完成,讓你也能當上陸海軍司令,早日實現小康生活。
這是陸海軍司令看準的綠色商品的市場需要,開個鵝肉加工廠,回收鵝來供應市場。讓喂鵝的、買賣鵝的人在每個環節上都有利潤賺;同時,加工廠便把鵝頭、鵝頸、鵝身、鵝腳、鵝腿等分細出售,讓大家都能吃上鵝肉,都能致富。(張玉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