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重安鎮半山村有一片古老的梯田。12月28日,記者從黃平縣文化部門獲悉,該縣已在近期啟動了半山古石梯田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由縣水利局和文化局具體負責。
據了解,半山村位于黃平縣重安鎮東北部9公里處,全村896畝田地連在一起,層層疊疊,形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古石梯田。
半山古石梯田下的泄洪涵洞
半上村寨老田里的稻魚“越冬池”
半上古石梯田田埂上的“避雨洞”
半山古石梯田歷史悠久,半山村84歲寨老楊凡介紹說,來到半山村定居最早的是他所在的楊氏家族,至今已有17代人。
“我的祖先到這里時,這里的山坡上也有一些田塊,這是早期到半山開發的漢人留下來的,他們后來搬離了。”楊凡說,楊氏將這些田產繼承了下來。
黃平縣文史界有關人士分析認為,楊凡老人所說的漢人,應該是軍隊,根據史料記載,南宋時代,黃平等地設置“屯戍守,預防民變”。而“屯戍守”的軍隊實行屯田制,使“耕戰合一”。
不過,在重安江一帶大規模開山造成田的時間不是在宋朝,而是在明朝。據相關史料記載,為解決軍民供給,明洪武年間,國家讓駐扎在黃平、鎮遠的軍隊屯田,還發給耕牛。
“我們認為,半山村楊氏家族到來之前,這里已經開墾有田地的狀況是足可理解并能證明的。”黃平縣文化部門有關人士說。
明朝軍隊撤走后,半山楊氏始祖到這里定居,繼承了軍隊留下的田產,而隨著人口增加,楊氏族人以及其他搬遷戶又繼續開荒造田,這樣,田塊就越來越多,半山耕地面積越來越寬廣。
楊凡說,據他的爺爺稱,多年以前人們在半山造田時,小戶人家財力有限,只能開造小田,而富有的人家就雇工大規模修造,如楊氏祖先楊垢參(生活在清朝后期)等人造田時,就雇了不少幫工,雇工的待遇每天除了包吃外,每人還給3碗大米(方形木碗,每碗0.4公斤左右)。
半山梯田的大田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大田外高內低,內側深挖大坑,這是為何?據了解,這叫防凍池,是田魚過冬期間的棲息地。每個防凍池面積約3平方米,可容納200多斤魚在池子里越冬,一般情況下,防凍池建在田地中冒地下水的地方。
在半山古石梯田中漫步,你還會看到在一些田埂墻上有許多的石洞。這些石洞,見證了古人智慧。原來,古時人們沒有雨具,上山種田時,由于遠離寨落,一旦下雨,就要被淋濕。鑒于此,古人們造田時,就在田埂墻下嵌了個石洞作避雨洞。當然,大熱天,大汗淋淋的農夫也可以進入石洞中休息,因為炎熱的夏天,石洞中比較涼爽。
“這個石洞不僅可以遮陽避雨,還節約了石材,作用真的不小。”楊凡老人說,一般的石洞可容納5個人,最大的可容納10日。(廖尚剛 楊林)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