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我區各大、專、職院校的多數學者就這一話題早已研究,并給出了一些可行的參考。總體上學者們認為,產業扶貧路子的主動權在于貧困地區,只有這些地區形成了改變現狀的自覺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因此,這些地區首先應結合自身實際,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各種資源,選擇出一條適合的產業發展道路,并以科技作為產業發展的支撐;其次是出臺優惠政策扶持境內龍頭企業,增強其聯動效應來創建產業品牌;最后是充分利用各種融資渠道來保障產業發展的資金鏈連續性。綜上可測,貧困地區在發展產業脫貧的同時,能走出一條引領地方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道路。
整合地方資源
選擇合適產業
在探索中汲取經驗。記者通過深入走訪南寧市內各大、專、職院校相關學者后了解到,我區貧困地區多分布在山區,早些時候試圖走工業化道路來脫貧致富被證明較為艱難,近幾年經過不斷探索,發現走產業化道路使脫貧致富見效快,同時也能有效保護好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據了解,圍繞自治區“十百千”產業化扶貧示范工程,截至目前中央和自治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已累計達1.21億元,集中扶持了油茶、核桃、茶葉、甘蔗、竹子、砂糖橘、葡萄、紅心柚、粉葛、金銀花、藥菊和百香果等種植業的發展,這些領域的產業種植面積共計達3.5萬多畝。由此可見,發展生態產業是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頭戲。
利用自然環境發展產業經濟。總體上,我區貧困地區自然環境相對惡劣,如桂西北部分貧困地區會遇到季節性干旱等自然災害,不適合發展稻種產業,因此必須選擇耐旱經濟作物作為該地區產業經濟發展的切入點。近年來,河池市羅城縣、百色市凌云縣分別充分利用自身所處氣候條件,分別大力種植葡萄、茶葉,成功地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型。如今,這兩個縣已分別形成了我區重要的葡萄種植基地、茶葉出產基地,分別打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羅城牌”葡萄酒、“凌云牌”茶葉,有效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結合資源優勢發展多元產業體系。我區貧困地區存在發展特定產業的潛質,但因基礎設施不健全等因素制約,使得產業發展進展遲緩。實際上,通過開發和科學利用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優勢,將多元產業集為一體,將能有效帶動周邊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一位學者對記者說道,發展多元產業為一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途徑。該學者建議,貧困地區政府應當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尤其是對產業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方面的政策引導,形成以農戶為中心,公司、專業合作組織、基地、專業市場、經濟能人、優勢產業相結合的模式,使扶貧工作落實到每個角落,才能快速實現脫貧致富。
推廣科學技術創造產業品牌
實現脫貧致富也是一場革命。科學技術是我區發展特色產業扶貧的核心,因為科學技術能將產業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保持產業發展充滿生機、活力,并有可能形成高價值的附加品,如此既提高了人們的收入水平,又增加了就業率。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一位學者對記者說,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創新力的培養最重要。創新使產業發展處在行業的前沿,能快速探明市場風險,把握市場動向,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該學者建議,貧困地區政府在著力提高產業創新能力方面,仍要出臺相關政策做引導,以便有效增強產業發展的配套水平,加強科技成果轉化。
政策扶持是打造產業品牌的保障。沒有政府的政策引導,企業作為產業發展的踐行者,在推動產業發展過程中就有可能會遇到瓶頸,因此政府最好圍繞地區特色產業優勢資源,以及產業可能延伸的深度等情況,從用地、貸款、稅收、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加強技術培訓提升貧困地區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因此貧困地區可通過建立技術培訓機制,加強對農民進行多場次、多行業、多方式的技術培訓,發放相關技術宣傳培訓資料,營造出自主學習科學技術的良好氛圍。據報道,興安縣近期先后在開展了臍橙、甘蔗、竹子、油茶種植和蛋雞養殖等項目的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活動,發放各種宣傳和技術培訓資料5.8萬余份,完成區內外勞務輸出6.1萬人,高效地將科學技術推廣到了鄉村各家各戶,利于該縣增大產能,提高產品質量。
扶持龍頭企業增強聯動效應
龍頭企業是推動地方產業扶貧的重要引擎。總體上看,目前我區對貧困地區的現狀把握還是比較精準,在此基礎上發展的產業經濟也開始有了起色,但部分地區的產業龍頭企業培養進展還比較緩慢。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有學者認為,通過發展產業來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要面臨很多方面問題,因此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見效。正如要做好產業布局,首先就得對地方經濟發展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對地區資源條件作出正確的評估,并據此確定產業發展的重要依據。
對貧困地區的產業布局,最終目的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增強產業的集群效應,壯大產業規模。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有學者對記者說道,地方政府對龍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能增強其自主創新能力;對種植戶的扶持,則能優化第一產業的發展基礎,帶動農戶走產業種植的道路實現增收。如此一來,能將主導產業與區域經濟開發結合起來,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經濟發展布局。
構建扶貧產業發展的配套服務體系。當前,我區很多縣市均在努力做大、做強地方產業,而在技術服務支持方面總是跟不上,最終使得做大、做強地方產業的計劃成為了“口號”。對此,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有學者對記者說,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確定發展某一產業之前做好技術支撐的基礎工作,而這項工作可聯合企業技術部門面向農戶舉辦技術培訓班,進而提高農戶的農業生產技能,增強產業市場競爭力。
整合產業鏈條做強影響力。對企業而言,必須認清產業多元化發展是必然的趨勢,因此最好是將農產品種植、包裝、銷售等環節有效結合起來,取消不必要的作業流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此外,企業還需不斷優化組織結構,運用現代營銷理念,加強產品策劃、包裝和宣傳工作,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在政府的引導下積極與農村合作社等組織合作,為農戶的經濟作物產品提供訂單式的穩固銷售渠道,構建企業與農戶的雙贏模式。
推動到戶貸款保障持續發展
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農戶,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必定會遇到融資難的問題。政府在爭取融資渠道方面相對容易,因此在以推動產業發展為最終目標的情況下,應積極幫助企業、農戶融資謀發展。總體上,近年來我區各級政府加大了產業扶貧資金投入,以保障地方產業發展持續、穩定,同時還不斷優化了融資渠道管理體系,激活了政府渠道、社會渠道、企業渠道、種植戶渠道“四管齊下”的融資機制,其中以政府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產業扶貧,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為主導。如此便為貧困地區發展產業經濟,解決資金困難問題找到了解決辦法。
有了良好的解決辦法就得有效踐行。當前,我區貧困地區急需完善基礎設施,部分地區因缺乏資金基礎設施長期落后。據報道,德保縣早些年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缺乏項目啟動資金等問題長期困擾著該縣貧困群眾。今年以來,該縣結合“十二五”整村推進規劃,推行“領導掛點,單位包村,干部幫戶”扶貧開發工作掛鉤聯系制度,采取“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等措施,著力打造特色產業,抓好新一輪49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工作,對山、水、田、林、路進行綜合規劃,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整合資金投入,著力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
探索融資新渠道,為產業持續發展創造條件。目前,我區探索出的“四管齊下”融資渠道總體上滿足了產業發展的融資需求,但鑒于貧困地區走的是特色產業發展道路,從長遠來看不能總處在被“保護”狀態下,總有一天要“自己走路”。因此,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必須提高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四管齊下”基礎上探索出新的融資渠道。因此,可以探索信貸投入新機制發展村鎮銀行,來扶持企業、農戶擴大生產、種植,有效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使貧困地區更好地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特色產業化道路。
■鏈接:
產業扶貧是通過在貧困地區建立農產品基地,發展支柱產業,特別是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與農戶簽訂農產品訂單等多種方式,帶動農民調整結構、增加收入的一種形式。其主要以產業開發和產業建設為具體形式,通過企業集聚、城鎮化建設而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和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桂工網 http://www.gxworker.com/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