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是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劍河縣突出“四抓”,充分利用三板溪水電站庫區湖水資源,大力發展庫區漁業產業,為庫區失地農民找出一條發展新路子,有效促進庫區和諧穩定。
一是狠抓規劃。在充分調研論證、總結經驗、結合實際的前提下,制定了《三板溪水庫劍河庫區漁業發展規劃(2008-2017)》,“藍色農業”發展理念貫穿于規劃全過程,在促進漁業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庫區養魚資源,推廣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漁業生產方式,提高庫區養魚綜合生產能力。
二是重抓管理。一方面在庫區成立了“城歸人員創業園”,通過“農戶+合作社”的發展模式,積極發展網箱養魚。另一方面積極幫助漁民協調創業貸款資金,同時,用活用好國家扶貧政策,在庫區積極發展微型企業,落實微型企業政策補助及相應的稅收獎勵和相應的銀行貸款補助,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引進外商在庫區投資于網箱養魚、網箱和釣魚用具銷售等項目。
三是強抓科技。劍河縣高度重視科技投入,在加強對科技引進、財政支付等方面的投入的同時,還加強了網箱科技人才引進和人次培育,專門成立了水產養殖技術指導中心,招聘水產養殖專業技術人才,組織技術員深入庫區對網箱養魚戶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并將技術人員進行分配到戶,形成“結對幫扶、到村到戶”的技術幫扶局面。加強科技創新,破解技術瓶頸,重點開展魚品種的培育,疾病防控、質量安全、資源養護、節能減排、水產品加工和庫區水域綜合開發利用等方面研究,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水產品生產。
四是緊抓營銷。依托庫區漁業,積極籌建貴州最具特色的酸湯魚村,全力打造“劍河酸湯魚,酸住你的心”品牌,把漁業發展成為該縣農業產業化的支柱產業和龍頭產業之一。
截止目前,劍河縣庫區養魚456戶,網箱21000口,養魚合作社18家,總面積128.9萬平方米,年產量8000多噸,實現年產值1.5億元,年利潤6000多萬元,人均年收入達到25000元,帶動就業2000多人。(吳昌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