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虹初級中學校長吳佩蕓說,為調節男女教師比例,僅2012年以來該校已經引進了8位男教師。“在引進過程中,我們更看重入職后的培訓。”比如,該校設計了各類項目發揮男教師的性別優勢,還請男教師帶著學生參與體育訓練。
而在虹口區體育幼兒園,“租借男教師”成為彌補男教師“缺位”的方法。它利用家長志愿者的資源,請來本身就是體育教師的家長給孩子們上體育課,在游泳等訓練項目也聘請男教師指導。
老觀念“逼退”男教師
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員吳增強說,導致小學甚至幼兒園男教師稀缺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傳統原因就是不少人認為男性當小學老師“沒有出息”。“即使是師范學院的男生,畢業后也寧可選擇中學以上的學校就職。”
而且,已經是“鳳毛麟角”的男教師還存在著被女教師“同化”的危險。一位小學男教師坦言,因為在數量上處于弱勢,男教師在學校的想法并不容易得到認同。“而且,長期在女性環境中工作,有時候會因為要‘合群’而磨平棱角,甚至有些男教師被‘同化’了,觀念也變了。”
家庭教育不能少父親
吳增強說,低年齡學校里男教師的缺失,確實會對孩子尤其是男孩的成長產生一定影響。“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孩子到6歲的時候,就需要同性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比如,男孩應該多和父親接觸,女孩則多與母親接觸。這樣對孩子的性別角色養成有較大的幫助。”
現在的男孩缺乏陽剛之氣,真的就全是男教師缺失惹的禍?吳增強反駁說,事實并非如此。“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等國家,小學教師中女性也占了至少半數以上。事實上,小學教師這個職業確實需要女性的耐心和細心。”
他認為,中國獨生子女“圈養”太多、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都是導致男孩陽剛之氣不足的原因。“多招一些男教師對男孩性格的培養有一定的影響,但我們的教育最缺少的其實是性別教育、人格教育以及對孩子意志力的鍛煉。比如,日本特別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無論是冬天穿得少耐凍,還是夏天耐曬,都是訓練孩子的意志力,而不是做‘溫室的花朵’。這種回歸自然的方式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