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板結龜裂、河流見底、溪水斷流、水井枯竭……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炎炎夏日,干群田間地頭,齊心協力,攜手共戰旱魔,一幕幕感人的情景;持續的干旱肆虐著侗鄉大地,嚴重的干旱,造成黎平縣25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有些山區種好的水稻面臨絕收。但是,同樣是地處侗鄉黎平一隅的羅里鄉地郎村、敖市鎮新寨屯、蒙村等村,卻呈現大旱之年無旱情的另一番景象。村民在田間忙著灌溉,面對大旱,一點都不著急。
水源充足的農田
走在羅里鄉地郎村,映入眼簾的是綠油油的一片片稻田,稻田依舊有足夠水,水渠流水不斷。水稻長勢非常好,大部分稻谷已經開始抽穗,抽出來的穗都是飽滿的,一陣清風吹來,還可以聞到陣陣稻花的香味。
“重修了水渠后,這片稻田就沒缺過水,什么時候要水灌溉都可以。”正在田間忙碌的村民楊再華說。
不僅是羅里鄉地郎村,遠離地郎村的敖市鎮新寨屯村的景象也跟地郎別無二致。記者看到,縱橫阡陌的水渠里依然清水如許,灌溉過的水稻長勢良好,群眾們在田間地頭忙碌灌溉、認真看管田地的身影,好一片希望的田野。
在羅里鄉地郎村和敖市鎮新寨屯村的見聞,這一切都彰顯著大干旱對農民的生產生活沒有造成影響。大旱之年的為什么能夠從容應對,安然度過的呢?
灌溉蓄水水渠
“去年縣政府在我村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興修水渠,又有墨門山水庫的水灌溉,我們村的稻田沒有受到大旱的影響。”黎平縣敖市鎮新寨屯村支部書記韓鴻圖高興地說道。
墨門山水庫是黎平縣的一座重點中型水庫。1976年動工興建的,1984年渠道第一期工程建成并發揮初步效益。它主要承擔著該縣高屯、敖市、羅里萬畝稻田的灌溉任務。水庫總庫容是一千四百三十萬立方米,目前,灌溉總長約72.1公里。
隨著國家對水利的投入逐漸加大,黎平縣加大對水庫灌溉區水渠和灌溉體系進行興建和維修,農業灌溉條件也有較大提升。目前,灌溉區內已經形成了涵蓋水源供給和渠系灌溉于一身的農業灌溉服務體系。加上對水資源的科學調度、統一管理;及時解決好用水糾紛和宣傳節約用水等意識。使得現有的水資源發揮其最大的作用。保住農業用水,確保灌區大旱之年不干旱。(楊秀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