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黎平侗醫培訓班在黎平開班。據悉,舉辦侗醫培訓旨在挽救即將遺失的中醫絕技,傳承侗族醫藥特色療法。
侗醫藥是 中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據1986年藥物資源普查結果,藥用植物達千余種。但由于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其歷史、文化、醫藥都靠口傳心授,或以長歌形成代代相傳,有關醫藥的文字記載甚少,并且目前侗醫的技藝和療法都是掌握在老人中,許多人年事已高,不便于從醫,許多特色的療法面臨消亡。
鑒于此,中華侗醫協會、上海音達傳統醫學應用研究所以及黎平侗族醫學研究所決定在黎平舉辦侗醫培訓班。本次培訓為期15天,來自中華侗醫協會和上海音達傳統醫學應用研究所的專家們負責授課。課堂內容包括理論、上山采藥認藥、火龍針療法、中鋒急救、肚臍拔毒、穴位按摩驅病法等。
參加此次培訓的學員除了黎平縣及周邊縣市的傳承人外,還有吉林、湖北、天津、安徽等11各省市慕名而來的醫學專家及學者。據了解,培訓結束后,經專家評審合格者可獲得由勞動部頒發的相關資質證書。(楊秀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