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一個遺世天堂,這里的景色 具 有原生態的美,這里山清水秀、民風淳樸
這里被譽為 “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館”,
這里被譽為 “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
這里被譽為 “人類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謠”,
聯合國世界文化基金會確定為全球“返撲歸真,回歸自然”十大旅行首選地之一
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東鄰湖南,南接廣西,北與本省遵義、銅仁地區相連。現有國土面積30037平方公里,全州現轄l市15縣,總人口400萬,其中以苗侗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75%,是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中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之一。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自然風光秀麗奇絕,其中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及古建筑群青龍洞、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云臺山、龍鰲河風光聲名遠播,雷公山、月亮山杉木河以其旖旎的自然景致讓游客嘆為觀止,每年300多個苗侗各民族的節日,其吹蘆笙、木鼓舞、踩堂、侗戲、搶花炮、斗牛、斗鳥、龍舟、賽馬以及唱山歌、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等民族形式的精彩匯粹,令人目不遐接,眼花繚亂。此外,苗族的吊腳樓、侗族的鼓樓、風雨橋以其獨特的構造享譽海內外。
黔東南州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山川錦秀,風情濃郁。1997年,聯合國世界文化保護基金會將黔東南州列為世界最高檔的旅游區,是“返樸歸真、重歸大自然”的世界十大旅游景區之一。
太平洞苗寨:
這是一個古樸、濃郁、原汁原味的苗族村寨,住房多為木板瓦房,桐油漆板,光彩奪目;在這里可拍攝頭戴大銀冠如公主般高貴的苗族盛裝、村寨風光、臘肉火塘、苗家長桌宴等苗寨人家生活;
持棒而歌——苗族刻道文化:
“刻道”系苗語稱謂,即“刻木”或“歌棒”。主要流傳于施秉縣境內的苗族村寨(俗稱高坡苗),是當地苗族歌師最喜愛的傳統酒歌之一。這根古老神秘的苗族歌棒,一般以圓和方型為主,三面刻有符號,每面均為九格,計二十七格,每格以橫、豎、叉等符號,組成苗族“刻道”歌各段的主要內容。
據史書記載,苗族俗無文字,交質用竹木刻數等,名為“刻木”。婚嫁是“姑之女定為舅媳。倘無子,必重獻于舅,謂之外甥錢,否則,終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來”。從苗族“刻道”符號的整體內容來看,反映的是苗族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之后所出現的舅權制度,系統地反映了古代苗族婚姻的起源。
苗族“刻道”的內容主要是“刻木歌”。“刻道”是苗族十二路酒歌(“開親歌”)中的核心,在“開親歌”中,“刻道”又是最為復雜的部分,這根奇妙的歌棒記載了苗族最古老的文字符號,覆蓋了“開親歌”的基本構架。為此,苗族先人就用刻木記事的方式,把舅權制度索取聘禮的符號刻在這根約一尺的木棒上,作為實物依據和憑證。
苗族“刻道”忠實地反映和記錄古代苗族“姑親舅霸”的歷史軌跡,是一種記載苗族古代社會的一部婚姻史詩。2006年6月,苗族“刻道”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