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中國貴州。
歷史:獨山鹽酸菜,是用青菜加大蒜、辣椒、糯米甜酒、細鹽和冰糖腌制而成的,質地脆嫩,味道清香,酸、甜、辣、咸適口。它既可直接食用,亦可用于燒菜、煮湯等。明代徐霞客游經貴州時,曾品嘗過鹽酸菜,清代時又成為貢品。十幾年前曾被評為貴陽市的優質名肴。
魚,是人人喜歡的水產品,普天之下不吃魚的人恐怕是寥寥無幾。孔夫子對食魚也說道:“魚我所欲也”。以“老饕”自命的大詩人蘇東坡盼望能吃到“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有特色的佳味時也會饞涎欲滴的。愛國詩人陸游若能嘗到近代的“鹽酸燒魚”的話,免不了要重吟他的“清酒如露鲊如花”的名句。
這個顏色金黃油亮,魚肉細嫩鮮美,香味濃郁的“鹽酸菜干燒魚”是誰創制出來的呢?年陳日久已不可考了,這是歷來名肴高手常被埋沒的通病。或許有人還要問:“鹽酸菜燒魚”既有“鹽酸菜”,何能“干燒”呢?既不用油,燒出的魚必有枯焦之味,何細嫩鮮香之有!這是一個“火候”和“烹技”同是兩個方面的一個問題。
對于“火候”,蘇東坡很有研究,他曾說:“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指的是燒肉、燒魚,火要小,水要少,火功要透,緩慢燒出來的菜,味道就鮮美了。非不怪人們說蘇東坡是個“饞嘴”,其實他算一位飲食“行家”的指導人。
烹制“鹽酸菜燒魚”就是要“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把調料滋味燒透入魚身,然后用文火慢慢地把余汁收干。這就是“干燒”菜肴的火候和方法。燒這種魚的主要配料——“鹽酸菜”,是貴州獨山縣的特產,在清朝時它作為“貢品”獻給皇帝。用之于燒魚,則是錦上添花,珠聯璧合了。所要注意的是:魚在鍋內的汁一經收(燒)干,應立即出鍋裝盤上桌加快一點吃,過慢,魚便冷,勢必回鍋再燒,那就造成“火熄再燒,則走油而味失”。袁枚對于火候的這些論述,時至今日,它仍為我們優秀的廚師們所遵循,其價值是永存的。
特點:用獨山鹽酸菜和鮮魚燒制而成。成菜鹽酸香味濃郁,味道鮮美。
工藝:將鮮魚治凈。在魚身上剞花刀紋,用醬油、花椒、精鹽腌入味。炒鍋燒熱,下油,燒至七成熱,放魚炸,至呈金黃色時取出。鍋內留余油,下鹽酸菜煸炒二三分鐘,下姜、蔥、蒜片、味精、高湯,將魚放入,用大火燒沸,較小火烤至鹵汁收緊,將魚撈出裝盤。鍋內留鹵汁,下濕淀粉勾芡,澆在魚上即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