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是黨和政府的功勞啊。”8月12日,今年62歲的村主任黃坤能指著泵房自豪地告訴記者。副主任王文忠打住話題:“老村長功勞大,沒你管理泵房和抽水,不說水稻,幾十戶人家沒水喝,早就成了干蛤蟆。”
以前,村民吃水要到兩公里外的水井坡老鴉塘挑水、背水,天沒亮就跑去排隊等水,天干地旱,還經常遇到沒水的尷尬。2009年,該縣遭受50年不遇的大旱襲擊后,縣政府千方百計地幫助該村勘查、測量和鉆井取水。目前,共鉆井5口,基本上解決了全村人畜飲用水的難題。然而因抽水的報酬全靠電費提取,卻微乎其微,沒有一個人愿意干,唯有黃坤能任勞任怨的撐著。日子久了,他老伴或多或少有了怨言:“自己家都顧不上,天天忙抽水,人家才不像你這個‘豬老殼’。”
黃坤能因此也徘徊、猶豫過。他說抽水這事一年四季天天都得堅持,抽一次要花6多小時。縣里開會,家里有事的時候,就要先托人幫忙抽水。去年夏天的一個傍晚,烏云密布,傾刻雷雨交加,泵房正在抽水,因怕雷擊,他趕忙冒雨跑去關電,現在想起來,仍心有余悸。
他說,在一次村民會上,自己考慮因兒女都在外務工,家里勞力不夠,自己年紀又大了,還要外出開會、調解糾紛等工作繁多,想找一個人來接管泵房。村民宋學忠由衷地說:“老村長,還是你來做,你不管,我們哪有水吃?”“我們老年人走不動,又挑不得,你就是我們的‘大水缸’啊!”68歲的宋開千樂呵呵地說。
黃坤能思來想去,自己身為一名老黨員,又是一村之長,自己都不干,還有誰愿意來做?由此,一股榜樣的力量鼓舞著他,繼續甘做村民的“大水缸”。(楊仁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