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施秉縣全面實施教育“9+3”計劃,采取有力措施,促使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加強領導,促使各項工作順利開展。成立了以縣人民政府縣長為組長,常務副縣長、分管縣長和縣長助理為副組長、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教育“9+3”計劃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統籌協調各項相關工作。在全縣教育發展大會上對教育“9+3”計劃進行全面的安排和部署,明確各鄉鎮人民政府和政府相關工作部門的教育“9+3”工作職責。
主抓“控輟保學”工作,切實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出臺了《施秉縣中小學工作實施辦法》和《施秉縣中小學“控輟保學”工作考評辦法(試行)》等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控輟保學”工作,通過加大宣傳教育動員力度、實行初中、小學畢業生整班移交制度、加強“控輟保學”工作專項督查等方式有效控制學生輟學,切實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辦好示范校,輻射帶動,促進共同發展。我縣開展“三生四愛五心五好”教育和各類“示范校”創建工作。在全縣評選出縣級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示范學校6所,縣級“三生、四愛、五心、五好”示范學校7所,縣級農村寄宿制管理示范校6所,縣級“減負增效提質”示范校5所,加強示范校建設,積極推進“三生四愛五心五好”教育、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等工作,并示范帶動全縣各學校開展好相關工作。
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積極推進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根據省政府提出的“逐步使農村中學集中布局到縣城,寄宿制小學集中布局到鄉鎮”的要求開展學校布局調整工作,啟動并加快了城鎮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施秉縣第三初級中學)的建設進度。目前,對城關鎮學校進行了布局調整,將原來的城關鎮平寧小學、伍旗小學等8所學校進行了撤并,開辦平寧小學全日制寄宿制學校,實行全日制封閉式寄宿制管理。通過撤并,全縣已減少農村教學點(含農村小學)16個,農村中小學寄宿生進一步增加,小學生寄宿率達22.37%,初中生寄率達69.93%。
建立中小學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規范學生學籍管理。為學校配備了專門的學籍管理員和設備設施,建立校級學籍管理員聯動機制,對全縣中小學學生基本信息的進行采集、錄入,規范學籍系統中學生轉學、新生入學、學生休學、學生復學和問題學籍的管理,使系統運行正常、數據準確并時時更新。
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促進全縣學生逐步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教企合作”模式,堅持“硬件與軟件并舉”、“投入與管理并重”的工作方式,全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設。投入560余萬元為學校了配備了400多套普通教室多媒體設備,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42個班級實現了“班班通”,9個教學點優質數字教學資源實現全覆蓋,各初級中學、鄉鎮中心小學和村完小四年級以上班級基本實現了“班班通”全覆蓋,促進全縣學生進一步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今年以來,我縣通過舉辦各種培訓會和《國培計劃》,加強教師培訓,組織開展了小學語文、數學課標培訓、幼兒園教師全員培訓、校(園)長培訓、“浙江大學--施秉縣教育系統校長和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培訓等20多次培訓,培訓達3000余人次。通過開展培訓、教研教改和舉辦活動等措施,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了加大提高。
以“控輟保學”宣傳月為契機,切實加大教育“9+3”計劃宣傳力度。今年以來,特別是在2月和8月,我縣積極開展“控輟保學”宣傳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通過縣級以上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主流媒體刊播信息和制作宣傳櫥窗、標語等途徑對教育“9+3”計劃進行廣泛宣傳。電視宣傳達10余次,廣播電臺宣傳10次,報紙宣傳15次,網絡宣傳30余次,書寫和懸掛宣傳標語、橫幅300余條,櫥窗宣傳專版20余版,發放《義務教育法》等資料2000余份,召開畢業班學生會議、教師會議、學生家長會等各種會議近50多次,參會達2000余人,切實加大了教育“9+3”計劃宣傳力度,營造出濃厚的宣傳氛圍。
狠抓普通高中和職校招生工作,擴大辦學規模。我縣把普通高中與中職招生工作作為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將省、州下達的普高和中職招生任務進行了分解,加大招生激勵力度,層層簽訂招生工作目標責任書。目前,我縣普通高中已完成招生1327人,中職學校已完成招生1224人,超額完成招生任務,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
搶抓機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搶抓全省中職“百校大戰”機遇,切實加大對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投入力度,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近三年來,縣委、縣政府投入4950余萬元修建了縣職校教學樓、實驗樓、學生宿舍樓、師生食堂和綜合樓,教育教學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考、轉聘和招聘兼職教師為縣職校配足教師。與重慶工商學校、浙江省嵊州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等職校聯合辦學,結成了姊妹幫扶學校,通過自辦、聯辦方式開設了計算機、汽修、旅游等8個專業。與貴陽能輝酒店、深圳海格電子有限公司、昆山輔訊光電有限公司、縣內部分修車廠和賓館合作,建立旅游、計算機、汽修等學生校外實訓基地,提升學生專業水平。今年秋季,縣職校免費教育和助學金補助實現全覆蓋,實現了免費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王世才 宋忠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