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年里,納米材料在水處理、食品包裝、農藥、化妝品等行業的使用日漸增加。尤其是在農業和食品生產領域內的使用,更是讓整個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納米技術中有些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有些能讓食物色澤更加誘人、口感更好,有些能讓食品的保質期更長。
負責該項研究的密蘇里大學食品科學副教授林孟石(音譯)說:“市場上有超過1000種食品的生產都與納米技術相關。但涉及納米粒子對人體和環境的影響的相關研究卻少之又少。我們的目標是找到識別和量化食品中的納米粒子的方法,并盡快獲取其毒性的相關信息。”
為此,林孟石和他的同事對能夠穿透梨表皮的銀納米粒子殘留進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人員將梨浸入一種包含銀納米粒子的溶劑當中,之后再將其取出,以人們通常清洗水果的方式洗凈。結果表明,雖然經過了徹底的清洗,但仍有不少銀納米粒子附著在果皮上,非但如此,一些體積更小的粒子還會穿過果皮進入到果肉當中。
林孟石說,這些納米粒子對人體具有潛在的風險,因為它們有可能在人體消化環節再次遷移。當它們進入人體后,還有可能經血液和淋巴系統到達脾臟、大腦、肝臟和心臟等重要器官,這些潛在的危害不容忽視。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