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階段性協議后,國際社會普遍對這一進展表示了謹慎的歡迎和肯定。但與此同時,美國傳統盟友以色列則一直對該協議持明確的批評態度,并且矛頭直指美國,導致雙方圍繞伊核問題的重大分歧逐步公開化,使美以關系隨之進入了新一輪考驗期。
反對強音來自盟友
美國和以色列的緊密關系由來已久。1948年以色列建國當天,美國便與之建交。現在,美國每年向以提供大約3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盡管美國對以政策在不同歷史條件和國際形勢下反映不同的戰略利益,但總體而言,政策的基本點都是確保以色列的生存安全。以色列前外交部長埃班曾這樣形容美國對于以色列的重要性,“在整個現代史上,除了以色列之外,還沒有另一個國家從美國那里得到了如此多的支持。……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以色列的生存、主權和繁榮就會面臨崩潰。”
可是,伊核協議達成后,最強烈的反對聲音卻來自以色列。以總理內塔尼亞胡在內閣會議上說,“世界因為這個協議而變得更加危險了,這是因為世界上最危險的政權在獲得世界上最危險的武器上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以色列眼中,伊朗是“不共戴天的死敵”。伊朗認為,以色列是中東地區局勢緊張的主要根源。一直以來,伊朗反對阿以和談,雖表示對中東和平進程不采取干擾和阻礙行動,但其通過支持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等勢力,與以色列間接抗衡。因此,在以色列看來,伊朗始終是其最大的現實威脅之一。
打擊大棒仍懸空中
關于伊核協議,美國政府認為,這是第一次嘗試凍結伊朗核項目,可以爭取更多時間,以便就一份更重大協議展開談判。作為回報,應適度放松對伊制裁,但大部分的石油貿易仍在制裁之列。因此,無論是從當前還是長遠來看,這份協議對于消除伊朗核威脅都有著積極意義。
以色列方面卻持相反看法。內塔尼亞胡多次聲稱,伊核協議是“一筆很糟糕的交易”,“該協議極為危險,可能是歷史性的錯誤”。他還說,“伊朗致力于毀滅以色列,以色列有權利和責任保護自己免受威脅,因此以色列不會受該協議的約束。作為以色列總理,我聲明以色列不會允許伊朗繼續擴大核能力,并將保留在必要時自衛的權利。”
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刊發評論認為,伊核協議的本質比外表危險得多。事實上,這是美國一次失敗的外交行為,是對伊朗核能力的認可,使得以色列面臨更大威脅。以《國土報》的評論也稱,美國近年來在處理中東事務時,其政策與該地區盟友的認知往往存在較大差距。美國政府這樣的外交方式令人失望。
兩大擔心有待消除
以色列一方面擔心伊朗會最終獲取核武器,另一方面也擔心伊朗的舉動會在中東引發核軍備競賽。據悉,為消除這種擔心,以方將派出一個特別工作組赴華盛頓,就伊核問題最終協議前景同美國進行討論,美國國務卿克里也將于近日再訪以色列,對以方進行安撫,并就伊核協議的細節解疑釋惑。
以色列非政府組織“巴以和平論壇”主席、佩雷斯和平中心前主任彭達克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以色列國內對伊核協議的態度分為兩派。一派以內塔尼亞胡為代表,認為伊朗并不會真心實意地終止核武器開發進程,仍將秘密實施其核計劃,國際社會在解決伊核問題上只能采用強硬手段,即經濟制裁甚至軍事打擊,迫使伊朗做出讓步。
另一派則認為,軍事打擊不是解決伊核問題的根本途徑,它最多只能延緩但不能迫使伊朗真正放棄其核計劃。解決伊核問題的關鍵在于國際社會改變同伊朗打交道的方式。伊朗國內目前已經出現了積極變化,國際社會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使伊朗溫和派勢力發展壯大,改變伊朗人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和被隔離感,從而真心認定發展核武器對國家安全沒有幫助,放棄核計劃并重新融入國際大家庭才是最佳選擇。彭達克表示,他本人也認同這一觀點。
對于以色列單方面發動軍事行動的可能性,彭達克認為,內塔尼亞胡關于以色列仍可能單方面打擊伊朗核設施的表態很強硬,但是以單獨對伊展開軍事打擊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這倒不是因為以不具備這樣的實力,而是以無法單獨應對軍事打擊帶來的嚴重后果,如果這種事情不幸發生,對以色列和整個中東地區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彭達克表示,美以近來摩擦不斷,無論是伊核問題還是巴以和談,內塔尼亞胡都在同奧巴馬唱反調。但是,美以特殊盟友關系是穩固的,這種關系不會因為雙方領導人在某個時期或某些具體問題上的個人好惡而改變。(記者 劉水明 張夢旭 劉 睿)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