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時下,正是插秧時節,在從江縣雍里鄉,到處是忙碌的耕作景象,所不同的是這一帶的群眾使用的耕作工具不是牛犁,更不是耕作機,而是“膠盆耙”。
6月3日中午,記者在雍里鄉大塘村看到,一位年過六旬的農婦正在使用給小孩洗澡的膠盆耕地,膠盆后邊綁著耙,這位婦女撐著耙,推著前行,就是在耕地了,而在膠盆的前方,沒有耕牛,也沒有其他助力器。
腳盆變“牛”耙田
小孩洗澡盆成了“牛”省錢又省力
“現在我們耕地不用牛、不用耕田機,用膠盆就可以了,這種辦法省錢省力又方便。”正在耕地的農婦說。
據介紹,這種“耙田機”是從廣西傳過來,由一把木(鐵)耙、一個給小孩洗澡膠盆、一根橫桿、兩根拉桿、兩根木繩組成,一個膠盆25元,木耙可自制,若是使用鐵耙,它的價格也就幾十元,整個“膠盆耙”的造價不過百余元,價格不高,且制作簡單。
這“牛”連小孩也可耙田
這種耕地工具,耙的作用是對泥土進行翻新,而膠盆則負責提供助力。當然,要讓它發揮提供助力的作用,須倒入一定量的水,讓它產生一定的壓力。耕者推著耙前進時,在膠盆的壓力和水的浮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一種向前的拉力,這種拉力對耕者的推力形成了很好的補充。
目前,這種“耙田機”已在雍里鄉大塘村、宰略村、滾玉村等村寨廣泛使用,深受農民群眾歡迎。 (吳德軍 向自力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