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在地處月亮山區的從江縣加鳩鄉加學苗寨一處叫做“能秋”的山坡上,有一塊無字的石頭,從外觀上看,它與其他的石頭沒有區別,卻被月亮山污牛河一帶89個村的7萬余苗族同胞敬若神靈。它有何特別之處呢?近日記者驅車前往進行了探訪。
這塊石頭是當地常見的青石,露出地面部分高有50公分,直徑10公分,呈不規則橢園形,石頭上既無文字也沒有任何符號,只是靜靜地躺臥在山野的草叢中。當地群眾親切叫它為“椰規石”。
椰規巖石
“在當地村民的眼里,這‘椰規石’是指導、約束、管理他們行為的無字‘法典’,其中有的‘規’現在還在沿用。”加鳩鄉的干部小柴說。
據當地多位村民介紹,月亮山區的苗族先民為避戰亂,一千多年前分別從湖南、江西、廣西等地尋江而上,尋找新的居所,其中一支來到月亮山地區,在污牛河一帶定居,并建造了罕見的農耕文化遺產奇跡——月亮山梯田。后來人口不斷增多,一些不安定的社會問題逐漸顯現。
這一社會現象引起了擺拉村一位叫做務本的女寨老的深深憂慮,她聯合加學村的故紅和秀擺村的故九等德高望重的寨老,召集污牛河流域的所有村寨有威望的寨老到加學村腳的能秋坡開會,商討苗族社會秩序“整治”的問題。
經過幾天幾夜的討論、醞釀、修訂,一部以盟約方式制定的無字“山規”終于形成。為了使大家自覺遵守,寨老們決定在污牛河中上游加學村寨腳的能秋坡“栽巖”(也就是栽石頭),期間,還宰牛殺豬,召集父老鄉親前來盟誓。這就是當地著名的“能秋椰規”的來歷。
加鳩鄉退休干部楊能文解釋說,“規”——即規章、規矩、規范、制度;“椰”——即苗語巖石。栽石立“規”,取巖石的“堅硬”“不變質”之意,表示“山規”的嚴肅性、權威性,子子孫孫都要遵守不可更改。“能秋椰規”管轄范圍所轄村寨有從江縣加鳩鄉、加勉鄉、光輝鄉、停洞鎮、下江鎮、宰便鎮以及榕江縣計劃鄉等,共計89個村,7萬余人。
據介紹,“椰規”內容很廣,涉及人際關系、生喪嫁娶、民族節日、敬老愛幼、社會治安、生產勞動等多方面。為執行好“椰規”,每個村寨都要選出一名為人公正不阿、有威望、責任心強,熟識“椰規”內容并能夠準確把握運用的人擔任“椰規”的“掌規”,通常由本村寨老擔任。
“掌規”也不是那么好當的。”楊能文說,“掌規”每隔幾年就集中本寨人學習“椰規”內容,使其深入人心,達到規范村民行為的目的。如村寨中有爭端或疑難,則由“掌規”據“規”判處、解釋。“每年都有多起需要‘椰規’來判決的糾紛,自我懂事以來,沒有發現有人不服的判決。”楊能文說,月亮山區民風淳樸,社會安定,多年來一直是當地社會秩序最好的地區,這“椰規”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現今社會發展迅速,為了讓“椰規”適應時代的變化,2009這一片區的寨老代表、村民代表在地方人大機關的指導下,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情況下,對“椰規”作了修改,廢除了一些不再適用的條規,增加了新的內容。
“我們制定的新‘椰規’共15章80條7000余字。內容涉及婚育、喪葬、遷居、節日、教育、衛生、消防、民族文化、村寨關系、社會組織、“椰規”責任及罰金管理等,使“椰規”內容更充實、更豐富、更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楊能文說。(梁雨 柴世平 向自力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