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縣深入開展民生民情大走訪大調研活動側記
清明前夕,黃平縣草綠坪村王啟華家的8畝鋼架大棚里的草莓已全部上市,與往年的收入相比,提高了一倍以上。數著大疊大疊的鈔票,老王心里樂開了花,高興地說,“民生民情大走訪大調研,解決了我在發展大棚草莓中的資金、技術等方面難題。使我發展的信心更足了、干勁更大了”。
自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黃平縣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全縣領導干部下基層、接地氣、轉作風、辦實事,深入開展民生民情大走訪大調研活動,不僅融洽了黨群干群關系,還把群眾的“呼聲” 變成了“笑聲”
“三問三必訪”聽群眾的呼聲
4月8日一大早,縣委書記林昌富來到新州鎮學壩村,與村兩委干部、黨員群眾代表們親切座談。林書記詢問村上的硬化路修了多少、如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主導產業如何發展等等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話音剛落,學壩村支書程方便急切地說:“我們村目前在建的村委會辦公樓主體工程即將完工,縣里能否考慮再支持我們一點辦公設備?”“鎮上協助村里抓緊報個計劃,我給你們協調解決”,林昌富當即答復。
教育實踐活動中,黃平縣堅持采取“一問干部作風、二問民生民情、三問發展良策、”和“兩代表一委員必訪、企業產業大戶必訪、困難群眾必訪”的“三問三必訪”。全縣37名縣級和600名鄉科級領導干部分別帶隊開展大走訪大調研活動。636名聯鄉駐村干部主動深入各自包聯的鎮、村、組、點,問計問需于民。
按照“不漏一村、不漏一組、不漏一戶”的要求,紛紛深入基層聽民聲,訪民意,收集到各類建議意見3000余條,實現了調研對象全覆蓋、問題意見全掌握。
“三字訣”讓群眾添笑聲
“三問三必訪”大調研、大走訪活動全面鋪開后,如何將群眾的意見和建議落到實處,把群眾的“呼聲”變成群眾滿意的笑聲,黃平縣在 “聽”傾聽群眾的問題和期盼,“理”整理歸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干”對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抓緊落實上下足了功夫。
“想不到我的建議能得到如此高度重視,給群眾帶來了福音”。紙房鄉墮坪村村民卓世強高興地告訴筆者。原來黃平縣交通局局長潘伏曦在該村走訪調研時,卓世強曾向他提議在農村公路沿線建客運招呼站,以方便群眾候車時,能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潘伏曦將這一情況立即向縣委、縣政府專題作了匯報,很快總投資120萬元的82個農村客運招呼站就全部建成了,為老百姓出行候車時提供了安全舒適的候車環境。
為了將群眾的意見建議落實到位,黃平縣歸納整理出干部作風、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社會和諧、民生保障等5大類1700余條意見建議,對能及時解決的意見和建議第一時間落實到位,不能及時解決的跟蹤督辦,限期整改。目前,黃平縣累計化解各種矛盾糾紛120余件,為群眾辦實事好事4200余件,“聽、理、干”三字訣,讓群眾臉上掛滿了笑容。
“三樹一學”讓群眾點贊聲
按照邊學邊改的原則,黃平縣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將“三樹一學”即“黨組織樹引領發展旗幟;黨員干部樹親民為民形象;窗口服務樹便民利民標兵”和學習英雄模范活動貫穿始終。
“我對你們的處理意見非常滿意,對你們雷厲風行,務實為民的好作風表示感謝。”這是近日黃平縣紀委監察局領導再次來到長盛冶金公司回訪時,該公司負責人施某說出的一番感謝話。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黃平縣以“反四風、轉作風”為抓手,不斷深化拓展為民服務理念,提升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和服務效能。黃平縣醫院以構建和詣醫患關系為切入點,對病人實行藥品使用告知、價格告知、醫院科室分布情況告知的“三告知”服務,并同時增設8名導醫人員,為廣大患者提供優質便捷的服務。縣政務服務中心轉變工作作風,把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簡化手續、延時服務、限時辦理等多項舉措,群眾滿意度大幅提升。目前全縣21個部門單位圍繞實踐活動中調研歸納的21類問題均作出公開承諾。
一系列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的教育實踐活動在且蘭黃平大地正如火如荼開展。(楊正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