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沒能考上大學的蔣錫培來到杭州,經人介紹,他在一家鐘表店里當學徒。雖然這段經歷不長,但對他的影響卻是十分深刻。
“鐘表有齒輪,也有軸。齒輪只有連在軸上,才能和諧配合轉動。”多年后,蔣錫培如此評價齒輪和軸的關系。“我個人也只是個齒輪,只有固定在企業和社會的軸上,才有好的未來,尤其是企業做大的時候,我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或許是受早年經歷的啟發,蔣錫培十分注重自己、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這種和諧配合關系。
最初,創辦遠東辦企業的想法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如今,遠東控股集團正從“主業+投資”的發展模式向“全球投資管理專家”的方向調整,遠東電纜向“全球能效管理專家”方向轉變。“一人進遠東,全家遠東人”,已然成為遠東凝聚員工向心力的一種經營哲學。
在蔣錫培軸輪經營哲學里,遠東的每個員工都是齒輪,大家共同保證著遠東這個大軸承的飛速和諧運轉。
兩人一起吃早飯、一起上班,走出的是同一扇門,坐著同一輛車,走進的是同一扇大門,打同一家公司的卡,然后再忙各自的工作。在遠東,這正是十分之一的員工每天真實生活的寫照。
李玲玲心里有了暖暖的牽掛。
2012年,來到遠東的第六個年頭,她和愛人王冬濤在民政局婚姻登記處領了結婚證,握拳宣誓的那一刻,她覺得很神圣。
“結婚了,就像是心里有一根紅線,線的那頭是另一半,感覺已經完全不同,心態被改變了。”
24年來,遠東家庭成為遠東文化的副產品
李玲玲是青海人,王冬濤是河南人,他們在遠東相識、相知。
來宜興之前,李玲玲是一個剛剛步入社會、跨入工作崗位的小姑娘,對未來充滿未知與好奇。對沒有走出大西北的她來說,也有猶豫遲疑。而此時,同樣剛剛畢業的王冬濤,選擇來到人地兩生卻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江南,開創人生的另一片天地。美好的愛情,總是留給人無數浪漫的遐想。
“如果不是遇到他,我很有可能已經辭職回青海了。”
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工作,社交圈子窄、同事即朋友、休閑娛樂方式單調。無助的時候,身邊沒有噓寒問暖的人;開心的時候,找不到第一時間想分享的人……幸福感和歸屬感的缺失讓李玲玲一度想要離開。
“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工作上,都需要一個關心、照顧、支持你的人,這樣才會有勇氣繼續留下來。”談話中,不見一絲“假大空”,她更多的在描述自己的生活體悟。
“夫妻雙方在一起工作,不僅能促進夫妻之間感情生活的和諧,而且也能在工作上相互感染,相互學習,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與所預想的夫妻同事會有的爭執、矛盾完全不同,我心里腹誹。“平時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談到工作上面臨的很多問題,我們會相互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觀點。”
“你覺得,遠東給了你什么?”我問她。
“歸屬感和認同感。曾經有人說過企業就像一艘船,而每個員工就是船上的乘客,大船的沉浮與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企業和員工個人共謀發展,也共享利益。在遠東,能真切的感受到這句話的含義,并且我堅信公司的穩定發展和個人職業規劃的穩定發展是相互影響的。”
誠然,翻看遠東的發展歷程,從遠東創立之初,“一人進遠東,全家遠東人”的理念已經初露端倪。1990年,蔣錫培兄弟兩人及其親朋投資180萬元創辦,公司員工總數只有28人。而當24年之后,它成長為資產200余億元,品牌價值170.76億元,員工10000余人的多元化民營企業集團時,“一人進遠東,全家遠東人”既是遠東對每一位員工的承諾,也是贏得員工對企業信賴的基石。
2013年末的數據顯示,夫妻雙方同在遠東的,光電纜產業,就有631對。631個遠東小家庭,1262名員工,占整個遠東一萬多名員工的十分之一。
遠東血脈成為遠東文化傳承的紐帶
跟所有獨生子女一樣,徐丹萍畢業后面臨兩難的選擇:是繼續留在大城市打拼,還是放棄大城市良好的工作機會,回到父母身邊。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跟當下許多80后獨生子女的想法類似,徐丹萍認為:“上海工作競爭比較大,生活成本也更高。加上自己是獨生子女,考慮到日后的生活,我選擇了回宜興,到遠東工作。”
對遠東,徐丹萍并不陌生,父母都是遠東的老員工了。父親徐埝明在成本管理部,母親周海娟則是輻照交聯廠復繞機線的一線操作工。與父母同在一個單位,讓她心里平添一份安定和踏實。
“與父母在同一家單位,有感覺有什么不一樣嗎?”
“由于父母都在遠東,所以跟其他同事相比,我適應新環境更快。”
剛進遠東工作的那段時間,徐丹萍每天下班回家,都會把一天中搜集的“一籮筐”的疑問“丟”給徐埝明,從公司的人事關系、規章制度到人際關系、工作方法、文化理念等等。徐埝明儼然成了“前輩”,而回答女兒的這些問題,他游刃有余的同時,更是不遺余力地將自己在遠東所有的工作經驗與女兒分享。
“心里更踏實了,融入感更強了。”作為遠東子女,徐丹萍從小耳濡目染了遠東的企業文化。早在十幾年前,她還是一名中學生,“一人進遠東,全家遠東人”這句話已經流傳甚廣、熟透于心了。“那個時候還沒有考慮太遠,但是工作以后,選擇從上海回來,我一點也不后悔。”
在遠東,與徐丹萍一樣的遠東第二代并不在少數,他們承擔著傳承者的角色,遠東的企業文化沉淀在他們的腳下,發揮出強大的滋潤和培育作用。
遠東何以能凝聚幾代人
過去國有企業沿襲了農耕文明的接班制:即父母退休后,把位置讓給自己的子女,形成了幾代人吃“鐵飯碗、共享公有資源”的穩定局面,但卻缺乏活力和發展。遠東,一個擁有員工10000余人的多元化企業集團,兩代人同在企業卻能推動企業保持蓬勃發展,這一現象何以能經久不衰、延續至今?
“一人進遠東,全家遠東人”。這是蔣錫培傳遞給員工的價值觀,他力求以這樣富有感召力的宣言,讓員工在得到應有的回報時,還能讓每一個家庭分享遠東帶來的果實。
在遠東,員工中間流傳這樣一句話,“要打工,在遠東;離開遠東,不打工”。 許永強,交聯二廠72盤鋼絲鎧裝機崗位上的操作工,“曾有人聘請我到其它工廠,但我沒有離開。”老許說。
經過24年的開拓,遠東作為中國電纜行業的領跑者,對外樹立的聲譽、品牌,擴散出來的影響力、美譽度,讓老許覺得在遠東干活,能體會到一種無以言表的優越感和自豪感。
遠東銷售業績的節節突破,老許得到了增加收入的機會,現在他每月有一筆可觀的收入,而且公司提供了完善的員工福利計劃,為他辦理了養老、醫療等保險。
既然每月能按時領到工資,擁有一個穩定獲取收益的環境,老許有什么理由要離開遠東?如果跳槽到其他公司,就要承受不可預測風險帶來的損失。
每次,老許看到蔣錫培以親和、友好、平等的姿態出現在工人面前,都讓他感到有尊嚴,覺得只要安心在遠東干,就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有了這樣的預期、信任,老許把妻子介紹到遠東干活,每個月的收入,讓他們在鎮上能過上體面的生活。
像老許這樣以口碑相傳,把親屬介紹進去,進而夫妻、父子、姐妹都在遠東供職的有許多。一個以血緣關系連成的群體出現在遠東,不僅是家族成員希望降低生存風險,還體現了蔣錫培追求以“和”為主,凝聚人心的意愿。
這些員工對遠東的認同感還表現在,他們來自鄉村,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失去了耕地,他們獲得經濟來源的渠道比較狹窄,而像火箭一樣飛速上升的房價、醫療費、教育費等,隨時會吞沒他們以流汗水換來的微薄收入,如果失業到哪里謀求飯碗?
在自身抵御風險能力比較弱的情況下,他們需要在一個強大、充滿活力、不斷刷新產值的遠東就業,以托起自己的養老、醫療等,直至退休后拿養老金的夢想。
蔣錫培早年提出的財富觀,在商界論壇一石激起千重浪。“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今天富不算富,永遠富才算富;物質富不算富,物質和精神一起富才算富”。蔣錫培認為,企業家創造財富就是讓大家分享的。如果你一個人享受,盡管有一時的快樂,但一定不是全部。
基于此,遠東人有一個共識:惟有企業對員工的誠心才能換取員工對企業的忠心。24年來,“一人進遠東,全家遠東人”理念貫穿了企業發展始終。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