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楊琴琴 記者 周燕玲)自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劍河縣觀么鄉黨委結合該鄉實際,跟上規定步驟,抓住關鍵環節,以多種多樣的活動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載體,使全體黨員干部在整個活動中真正做到了學習入腦入心,學以致用,實現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扎實有效開展。
入園,老老實實學一門技術
“我去!”“我也要去!”“算我一個!”2014年3月的一天,雖然天氣依然寒意逼人,但觀么鄉觀么村村委會活動室卻熱火朝天,氣氛熱烈。原來,這是他們正在積極報名參加觀么鄉黨委、政府組織的“云谷田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學習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培訓。
“我們不但要盡快提高群眾農業種植技術,同時還要通過‘以點帶面’實現發展目標,為2014年實現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夯實的基礎。”觀么鄉黨委書記王魯平介紹,為了讓更多的群眾能夠認識現代科技農業帶來的好處,達到真正的同步奔小康,該鄉黨委通過努力,最終成功與凱里市舟溪現代農業產業園“Weco云谷田園”公司牽線搭橋,達成幫扶意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鄉黨委政府組織各村黨員干部、村組干部、致富能手、科技帶頭農戶以及機關干部職工,分期分批地赴 “云谷田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學習現代農業種植技術、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截止2014年7月,該鄉已組織各村黨員干部和機關干部職工赴“云谷田園”現代農業示范園參加培訓三期。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剛參加完培訓回來的鄉農業服務中心干部王承錦感嘆道。據他介紹,“云谷田園”現代農業示范園的農業全部都采用現代農業技術種植、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管理。原來認為搞出點冬桃什么的就很滿足的夜郎自大要不得,還是要多去和別人學習學習,才能改變當地落后的農業理念,才能成為現代農業技術的傳播者,才能真正的帶領老百姓奔小康。
進田,真真正正的當一回農民
一塊小小試驗田,使大家耳目一新。為牢牢鞏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決不讓“四風”問題反彈,持續不斷地把作風建設引向深入,2014年初,該鄉黨委決定讓全體干部認認真真接一接地氣,出資向當地老百姓租用稻田一塊,作為全鄉干部職工種植蔬菜的試驗田。
在具體操作中,將稻田分成若干小塊,將其分配到每個人身上,由鄉黨委政府領導班子牽頭,負責督促各自分管的股室站所利用下班后的空余時間種好自己的 “責任田”,并將生產出來的蔬菜全部交給鄉政府食堂。
“現在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干部多,大部分都不知道如何種地,因此和老百姓沒有共同語言,無法與老百姓進行溝通。對于進村入戶開展各方面的工作是相當困難的。”副鄉長楊文艷告訴記者,自從有了自己的責任田,大家都知道哪個季節種什么,怎么種,收什么,怎么收了,也更懂得老百姓的辛苦了。
楊文艷還告訴記者,當初大家在種地時,有些干部把種子一把撒在地里,而有些干部則把種子埋得很深很深。經過互相學習,懂的教不懂的,個別心急的干部還跑到村里農戶家請教,最終還是勉強的把地種了下來。為了把菜種好,每天下午下班后,都會有七八個干部到田里看看, “如果哪天不到田里看看,會一晚上都睡不好覺的。”楊文艷說。
到目前,這片責任田已產出大白菜、青菜、豆角等蔬菜40公斤左右。當干部吃到自己親手種出來的蔬菜時,都說這個辦法好,這樣既能增加干部集體榮譽感,又能將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牢牢抓實。“有了這塊試驗田,我們可以更好的琢磨老百姓的心思和需求,能懂得如何為人民服務了。”
“現在的駐村干部,可親熱了,還幫我們干農活。”觀么村民張木英說,近段時期來,她也明顯感覺到干部身上有了些許變化,要是以前,有些干部下村就是做個樣子,神龍見首不見尾,一陣風就走了。而現在,不但能搭上話,還互相交上了朋友。
“我們是做農村工作的,干部也應該學會做些農活。我們要常常深入田間地頭,才能知農時、學農技、懂農事,干農活,才能真正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始終接地氣、不斷根。”劍河縣觀么鄉黨委書記王魯平說,努力打造一支懂得農業科技、交上農民朋友、勝任農村工作的新型農村干部。
入戶,認認真真結一回窮親
“各位領導干部一定要自帶伙食,與自己所結對幫扶的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2天以上,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作為鄉黨委書記,王魯平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
觀么村的趙老金是個老貧困戶,子女在外讀書,老伴長年有病,王魯平知道后就主動和他結成幫扶對子,當發現趙老金對山羊養殖很感興趣時,王魯平將山羊養殖技術的光碟、書籍送給他,并親自與相關部門聯系,最后無償地將50只小羊羔送給他,作為他發家致富的幫手。
2014年4月26日,王魯平來到趙老金的山間養殖場去調研,經過近一個半小時徙步爬坡,終于汗流浹背地來到了目的地。嶄新的牛圈和羊圈旁邊是兩間破陋的土坯房,圈舍的整齊和結實與這兩間破舊的土坯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而當王魯平看到趙老金時,卻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只看見在其中的一間土坯房內,兩只小羊羔被他綁在了兩塊木板上,趙老金正在給這兩只小羊羔像病人一樣的打點滴,還說這是縣畜牧局的妹夫來教的方法,這樣山羊會好得快一些。
沒上過一天學的趙老金,為了使山羊的病好得快一些,居然學會了給山羊打點滴,這種事情聞所未聞。看著趙老金那干瘦的背影在忙前忙后,王魯平心底猛地涌起了一股熱流,眼眶不知不覺濕潤了,老百姓想擺脫貧困的欲望、早日奔小康的信念,是多么的強烈和堅定!這樣的趙老金在我們觀么不只一個,還有千個萬個的趙老金等著我們,需要我們黨委政府帶領他們,幫助他們早日脫貧奔小康。
如今,趙老金的山羊養殖場已發展到了120多只,成了名副其實的“羊司令”,徹底甩掉了窮帽子,讓他看到了實現小康生活的希望。“現在的干部對我們可好了,不但教我們學習農業技術,還送給我們羊羔,我們要好好干,才能回報黨委政府的關懷……”趙老金逢人就說。
王魯平還告訴記者,至2010年觀么鄉被省委、省政府列入集團幫扶整鄉推進鄉鎮以來,該鄉黨委、政府及時抓住這一機遇,要求廣大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宗旨意識,同時要求按照同步小康創建“精準扶貧、個案管理”相關要求,建好幫扶臺賬,做好跟蹤服務。2014年觀么鄉干部職工與各村貧困戶進行“減貧摘帽”結對幫扶共計47對,60戶。截止7月,該鄉各領導干部與自己所結對幫扶的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共達116天以上。通過這些努力,到2013年形成了以鉤藤、纈草等中藥材種植,山羊、黃牛養殖為主,冬桃、太子參、林下土雞、黑香豬等特色產業齊頭并進的良好勢頭,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穩定、健康發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