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司鎮甕港村中寨組垃圾焚燒池投入使用,群眾自覺把生活垃圾拿到垃圾焚燒池集中焚燒處理,改變了該村以往垃圾隨處可見的“臭臉”,也解決了以往修建垃圾池后,垃圾無人清運的“頑疾”。這是該鎮在建設“四在農家美麗鄉村”中,結合村情,因地制宜,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體現。
下司鎮甕港村位于下司鎮境北部,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是全鎮森林資源和水資源最豐富,生態環境最秀美的村。隨著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比較多,群眾亂扔亂倒陋習成風,垃圾“全覆蓋”現象嚴重。
下司鎮在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積極探索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的辦法,努力為農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鎮黨委、政府通過深入開展調研,廣泛征求黨員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尋求到處理農村垃圾的有效途徑。該鎮積極爭取項目資金20000元,在甕港村修建了4個修建垃圾焚燒池。垃圾焚燒池修建好后,村組干部帶頭,黨員示范,組織群眾開展村寨環境衛生大掃除活動,將垃圾集中到垃圾焚燒池里焚燒。同時修改完善了村規民約,建立健全了環境衛生管治制度。黨員和村組干部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用制度管人管事,群眾亂扔亂倒垃圾的陋習得到改變,自覺將產生的生活垃圾拿到垃圾焚燒池里集中焚燒處理,愛護環境、講究衛生的觀念逐漸養成。
該鎮在甕港村修建的垃圾焚燒池分兩層,上層收集垃圾后焚燒,灰燼通過濾網掉到下層,打開門即可清理,生活垃圾焚燒后的余灰可作農家肥。此舉既能集中處理垃圾,又不會帶來清運垃圾產生的費用,余灰作農家肥還可減輕農民群眾購買肥料發展生產的負擔,村支兩委和農民群眾易于接受且深入人心。
該鎮通過修建垃圾焚燒池集中焚燒處理垃圾,破解了農村垃圾處理難題,保護了家園、田園、水源、空氣不受污染,達到了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空氣的效果,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據悉:該鎮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生產發展、農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環境整治與鄉風文明緊密結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方針,積極爭取資金10多萬元,陸續在同興、新民、花橋等村修建垃圾焚燒池,全面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助推下司古鎮會戰和同步全面小康建設。(張文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