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日,走進江古鎮白果村的吊瓜種植基地,一幅生機勃勃的田園畫卷在眼前展開。
支架之上,吊瓜藤蔓隨意攀爬,田野間,南瓜莖葉肆意舒展,幾名工作人員正穿梭在瓜地中,有序進行除草和追肥作業,為“吊瓜+南瓜”這一特色“雙瓜”產業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眼下正是吊瓜和南瓜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及時做好除草和追肥這些基礎工作,才能讓它們長得壯實,為后期豐收打好基礎。”工作人員楊洪瓊一邊忙碌,一邊笑著說道。從去年年底瓜苗移栽入土,到如今的日常田間管護,楊洪瓊全程參與,是這片瓜田從無到有、從小苗到繁茂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面對長勢喜人的瓜田,負責人王兆坤眼里充滿了自豪。王兆坤介紹道,選擇種植“吊瓜+南瓜”這對組合并非他一時興起,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和深入調研的結果。吊瓜是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可依托支架向上生長,經濟價值高,種植效益明顯;而南瓜匍匐于地面生長,種植周期短,市場需求大,有效覆蓋并利用了吊瓜下方的地面空間。這種“一上一下”的“瓜+瓜”的種植模式,充分發揮兩種作物的生長習性和空間需求優勢,讓一塊土地產出雙份效益,實現了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規模種植吊瓜,多虧政府‘給力’,在土地流轉、資金支持和技術指導方面給予幫助,才有了現在的規模。”王兆坤感慨道。
據悉,王兆坤創新打造的“雙瓜”種植基地規模已達200余畝,目前已穩定吸納周邊1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到后期瓜熟蒂落時,也需要大量人工進行采摘,屆時將為更多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讓產業發展的紅利實實在在地惠及鄉鄰。
近年來,江古鎮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緊扣“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發展思路,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方式,積極探索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路徑。以白果村“雙瓜”種植基地、軍坡“古樹茶”、山背肉牛養殖“千頭村”等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產業蓬勃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譚秋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