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六月初六,是中國傳統的曬譜祭祖之日。在這一天,家族宗親都會聚集到祠堂、廳堂、家廟,舉行各種各樣的曬譜祭祖活動,以此團結宗親、教育后人銘記先祖恩德。遠口鎮以此為契機,將宗祠變為“家風課堂”,通過“老中青”三代共讀家譜、共話家訓,讓塵封的族譜“活”起來。
“這本家譜記載了吳氏先祖遷徙至此的歷程,‘謹祭祀、順父母,和兄弟、厚猶子,睦宗族、和鄰里’是我們家族代代堅守的信條……”活動現場,75歲的退休干部吳老輕撫家譜,向孩子們講述家族遷徙史與家規由來。并結合自身經歷,將“兄友弟恭”“力讀勤耕”等家訓融入一個個鮮活的現實案例中,引導孩子們深入思考如何將良好的家風融入日常生活。
活動中,孩子們圍坐在古樸的祠堂,指尖劃過記載著家族百年興衰的紙頁,全神貫注地聆聽先輩勇闖商道、興學重教的創業故事,他們從中深刻感悟到吳氏族人一脈相承的忠孝仁義品行,以及家族在困境中勇往直前、急流勇進的頑強意志。“以前,我覺得家訓只是掛在墻上的字,今天才發現它就在爺爺的言傳身教里,在媽媽做的每一頓飯里。”學生吳隆杰感慨地表示。
“家風是社會文明的根基,眾多家風匯聚在一起,便形成了淳樸的民風。我們希望通過宗祠文化‘小切口’,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文章’。”遠口鎮分管負責同志表示,此次活動將家風教育與研學實踐相結合,既是文化尋根之旅,更是精神賦能之行。下一步,遠口鎮將深化“家風學堂”品牌建設,積極聯動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資源,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讓優良的家風成為滋養青少年茁壯成長的沃土,為社會文明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宗祠的青磚灰瓦間,家譜的墨香與孩童的歡笑交織成曲。當百年家訓化作新時代青少年的行動指南,當文化根脈融入青春血脈,遠口鎮正以家風為筆,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精神答卷”。(楊漢慧)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