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上,州苗學會常務副會長吳壽昌代表學會發布《黔東南州文化區塊定位和文化策劃研究》成果。他強調,黔東南州作為全國 “苗族傳統文化核心” 和 “侗族傳統文化核心”,具備全域性鄉村旅游的獨特潛質,是全域旅游的 “天選” 之地,呼吁全州啟動全域旅游規劃。針對民族文化資源呈現大板塊同質這一旅游發展難題,他提出需開展各文化區塊核心文化定位,進行差異化策劃,在共性中尋差異,在差異中求融合,打破行政區概念推進文化帶建設,形成串珠式、星羅棋布的鄉村旅游線路。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走 “農文旅 +” 融合發展之路,將民族文化、寨容寨貌、交通、山水風光等多元元素作為 “資產包” 統籌策劃,通過差異化策劃、“點面線” 結合及文化帶建設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破解同質化惡性競爭。該課題涵蓋州內所有世居民族,工程量浩大,歷時兩年(2023-2024 年),涉及全州 16 縣市苗學會及其他民族學會調研人員 64 人,總撰 17 人,并邀請 9 位州級跨學科、跨民族專家評審指導,形成 90 多萬字初稿,最終匯編成 100 萬字的研究成果。
吳壽昌還代為解讀《“卉服鳥章” 進長安》課件,指出 1396 年前唐代貞觀三年,“東蠻” 酋長謝元深率部身著 “卉服鳥章” 赴長安,其封地涵蓋今黔東南部分縣市及黔南三都縣,而當時的 “卉服鳥章” 與如今黔東南大部苗族服飾一脈相承。通過考證表明,繡、織、染、疊等傳統技藝曾是多民族乃至宮廷時尚,如今在黔東南等地的保留并非落后象征,而是珍貴的非遺財富。2025 年 4 月,“古阿新” 團隊與貴州村 T 團隊受邀再赴西安,身著民族服飾與當地人聯歡,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州苗學會副會長、“古阿新” 品牌創辦人、貴州村 T 品牌策劃人楊春林分享了 “古阿新” 品牌從擺地攤到全國連鎖的發展歷程,其以 “Gek(勇敢)” 為精神內核,推動民族服飾與現代時尚結合,通過國際時裝周等平臺推廣苗繡,開創 “鄉土時尚” 新領域。“貴州村 T” 作為公益平臺,成為民族文化保護、非遺傳承和鄉村振興的實踐舞臺,形成 “周末文化狂歡” 現象。他還提及品牌在公益行動、可持續發展及平衡商業化與文化原真性等方面的探索,并呼吁政府支持 “鄉土時尚” 及相關產業發展。
貴州省苗學會常務副會長楊政洪在發言中提出,“村 BA”“村超”“村 T” 構成的貴州 “三村” 文化現象,其底層邏輯源于豐富的民族文化,應從 “鄉土文化” 層面進行更廣泛敘事。他認為苗學研究應從 “敘事性研究” 轉向 “發展性研究”,注重文化包容性,通過找準文化介質、發揮群眾主體性實現文化變現,促進鄉村振興。
中國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會理事楊文斌老先生則對苗族服飾文化進行專業解讀,指出苗族服飾不僅是 “穿在身上的史書”,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其繡、織等技藝及紋樣造型藝術獨具特色,與上古時期乃至商周時期文化一脈相承,是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的重要素材。
黔東南州文聯原主席李文明通過故事闡述,強調講好民族文化故事、創新敘事方式對于國際傳播的重要性,以苗族美神仰阿莎為例,呼吁文藝創作應站在更高視角詮釋民族文化。
會議達成多項共識與倡議:民族文化保護需結合時代需求,通過差異化定位避免同質化;鼓勵 “鄉土時尚” 創新,支持貴州村 T 等品牌成為民族文化 IP 孵化標桿。并從學術、政策、社會三個層面提出行動倡議,包括啟動 “苗族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研究、建立州級文化區塊協調機制、倡導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理念等,以推動民族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